苏威那得意劲儿都快溢出来了,脸上写满炫耀,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顾哲,那神情仿佛在说:“你瞧瞧!”
林依和顾哲笑得前仰后合,嘴巴都快咧到耳根子了。
就这么一会儿的工夫,冯欢和苏威的婚事竟然火速敲定了。
连翘惊得直咂嘴,赶忙拉住林依,满脸疑惑,完全摸不着头脑。冯欢就要这样嫁人了?
林依也觉得这事儿颇有戏剧性,不过笑过之后,她心里也明白,双方家世旗鼓相当,男方条件又如此出众,实在没道理拒绝。
这不,苏家的长辈先是托连母帮忙定下这门亲事,紧接着马不停蹄地奔赴京城,打算先在京城风风光光地办一场婚礼,之后再回南方老家大宴宾客。
就在冯欢和苏威紧锣密鼓筹备婚礼的时候,一件影响全国的大事发生了。
国家正式宣布,当年12月将重启高考。
此次高考的招生对象范围广泛:涵盖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包括按政策留城却还没分配工作的)、复员军人、干部以及应届高中毕业生。
年龄要求原则上不超过25岁;但对于那些实践经验丰富、在某些领域钻研出成果或者确有专长的人,年龄可以放宽到30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停止高考当年前后的高中毕业生,报考不受任何限制,均可报名参加考试。
消息一经传出,像是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
全国各地的下乡的知青们,听闻这个消息,全都像是看到了光明的未来,基本都是瞬间愣住,转而眼眶通红,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多年被掩埋的梦想,此刻在心底破土而出。
人们纷纷奔走相告,仿佛在宣布自己崭新的未来,回想这些年的苦楚,真的是悲喜交加。
就连村子里的老人家也都叹息着,为他们高兴,明明都是城里拿着纸笔的娃娃,非得送到这村子里,跟着挖土嘎达。
来的时候,一个个连草和苗都分不清,闹了多少的笑话。
如今有了新的出头,也算是一种慰藉了!
国家为了防止下属村级公社等基层领导在报名申请环节故意刁难、设卡,特意将报名申请不仅下发到各地,还同步下发到了各地的知青办。
并且通知,录取后,凭借录取通知书即可购票迁户口,不用所属地方开介绍信。
如此一来,便能确保每一个符合条件的人都能顺利报上名。
只不过这次报名,除了登记信息之外,还要拍照,当然拍照的钱都是国家承担的。
林依听到这个通知后,心中暗自明白,自己之前提出的意见被采纳了。
想到这儿,她不禁松了一口气,心里琢磨着,那些妄图靠把控报名申请和介绍信,来刁难女知青,甚至占女知青便宜的大队长,以后应该会少很多了吧,或许直接就没了吧。
有了照片比对,那些冒名顶替的应该也会少很多了。
高考的消息,除了给知青们带来希望,也为那些下放的人们照亮了未来的道路。
就拿顾老师两口子来说,通知下发的当天,就有车子前来接他们。他们终于迎来了平反,积压多年的冤屈一朝得雪 。
夫妇二人满心想着立刻去找林依告诉她这件事,可上头急等着他们出考题,会英语的大拿独缺顾老师一位!
就这样,还没来得及打个电话,就被匆匆带走了。
老村长看着顾老师夫妇被车接走,欣慰地轻抚胡须,感慨道:“好人呐,就该有好报!”
顾老师初到石人沟时,看到许多孩子正抱着课本认真读书。然而,当地的教育水平着实落后,虽说有林依送来的城里课本,可孩子们的基础依旧薄弱。
身为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顾老师实在不忍心看着孩子们在这样的教育条件下成长,便和老村长商量,想要教导这些孩子。
自从结识了林依,老村长的见识也变得越发长远,当下便爽快地答应了,还特意安排出一间空屋子,专供顾老师夫妇教学使用。
孩子们的成绩一下子就上涨了不少,由于两口子性格幽默,讲的题十分的有趣,不少不喜欢读书的孩子都喜欢上了读书。
尤其是英语,短短三个月,小桂花就能和顾老师简单对话了!
村子里的人这才知晓,原来这夫妇二人学识如此渊博。
见他们教导自己的孩子,十分的感激,这好吃好喝的供着不说,时不时的还送点稀罕的东西。
这平反要走的时候,全村人都万分不舍。送行的村民带来的东西,将前来接他们的车子塞得满满当当,连开车的小司机都深受感动。
在接其他几个平反的人时,看到的大多是村子里的人后怕、被平反者得意的场景,可像顾老师夫妇和石人沟村民这般亲如一家的,却是独一份。
在国家把后勤保障工作做得极为完善的情况下,基本上符合报名条件的人都踊跃报名参加高考了。
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是那些在当地结婚成家的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