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英接过红布,摸在手里软软的,心里甜滋滋的:“乱花钱,我这帕子还能用呢。”嘴上这么说,却把红布宝贝地叠好,放进了怀里。
两人进屋坐下,胡秀英端出热好的野猪肉汤,又炒了个鸡蛋,蒸了两个白面馒头。张大柱边吃边把镇上的事跟她说了,胡秀英听得眼睛发亮:“真能从村里收菜?那王婶家的白菜、李嫂家的鸡蛋,都能卖钱了。”
“可不是嘛,这样大家都能跟着挣钱。”张大柱给她夹了块肉,“以后你就负责这事,每天记记账,不费劲。”
胡秀英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我明天就去挨家问问,让大家有个准备。”她早就想为村里做点事,这下可有机会了。
吃完饭,张大柱去村里挨家通知收菜的事,大家一听都乐了,七嘴八舌地问啥时候开始。张大柱说等菜馆装修好就开始,让大家把菜种好,别缺了斤两。
村里人都信得过他,纷纷应着,说肯定把最好的菜留着。
回到家时,胡秀英正在灯下绣帕子,红布铺在绷子上,她正用金线绣着个“福”字。张大柱凑过去看:“真好看,比我买的帕子强。”
胡秀英笑着说:“这是给菜馆开业绣的,到时候挂在门口,图个吉利。”她抬起头,眼里闪着光,“大柱哥,我觉得这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张大柱坐在她身边,握住她的手:“会越来越好的。等菜馆赚了钱,咱们就盖新房,带院子的那种,让你住得舒坦。”
胡秀英靠在他肩上,轻声说:“我不要新房,有你在,在哪儿都舒坦。”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红布上,把“福”字映得亮亮的,像是在预示着未来的好日子。
接下来的日子,村里和镇上两头忙。张大柱跟着杜老汉去城里盯装修,看着光秃秃的铺面一天天变样,墙面刷得雪白,桌子板凳摆得整整齐齐,心里就像揣了个小火炉,暖洋洋的。
胡秀英则在村里登记收菜,每天院子里都挤满了人,送菜的、送蛋的、送干货的,她都笑眯眯地登记、过秤、付钱,把东西分门别类放好,井井有条。
秦香莲也常来帮忙,她手脚麻利,打包、记账样样在行,胡秀英都夸她是个好帮手。秦立峰嘴上不说,心里却挺高兴,见人就说女儿长大了,能做事了。
转眼半个月过去,装修终于完工了。张大柱和杜十娘去城里看了看,铺面焕然一新,门口挂着块新做的木牌,上面写着“乡野土菜馆”五个大字,是请镇上的教书先生写的,苍劲有力。屋里的桌子擦得锃亮,墙角摆着几盆绿植,看着就清爽。
杜老汉请的风水先生选了个初三的日子开业,说那天宜开市、纳财。
张大柱提前两天就带着村里的几个后生,赶着牛车把收来的干货、蔬菜运到城里,堆满了储物间。
胡秀英也跟着来了,看着崭新的菜馆,眼睛里满是惊喜:“真好看,比我想象的还好。”
张大柱笑着说:“以后这就是咱们的阵地了,好好干,让城里人大吃一惊。”
开业前一天,大家都在忙着准备。杜老汉带着两个雇来的厨子在厨房试菜,炒了个野菜炒肉、炖了个野鸡汤,香气飘满了整个铺面。
张大柱和杜十娘在门口贴对联,红底黑字,写着“山野佳肴迎宾客,乡土风味暖人心”。胡秀英在屋里摆筷子、擦桌子,每个碗碟都擦得干干净净,摆放得整整齐齐。
秦香莲也跟着来了,她穿着件新做的绿布褂子,扎着红头绳,正帮着挂灯笼,嘴里哼着小调,喜气洋洋的。
傍晚时分,一切准备就绪。大家坐在空荡荡的大堂里,看着这半个多月的心血,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杜老汉喝了口酒,感慨道:“这辈子没想着还能在城里开馆子,多亏了你们年轻人有干劲。”
张大柱举起酒杯:“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明天开业,咱们一起加油,把菜馆干得红红火火!”
“加油!”大家齐声应道,声音里充满了信心。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城里的灯笼一盏盏亮起来,像星星一样闪烁。乡野土菜馆的灯笼也亮了,温暖的光芒照亮了门口的台阶,仿佛在迎接明天的客人。
胡秀英看着窗外的灯火,心里充满了期待。她想起刚认识张大柱的时候,他还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如今却成了能独当一面的汉子。她知道,未来的路或许会有风雨,但只要大家心在一起,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张大柱握住她的手,轻声说:“别紧张,有我呢。”
胡秀英点点头,回握住他的手,脸上露出了安心的笑容。明天,将是新的开始,属于他们的,充满希望的开始。
夜色渐深,菜馆里的灯还亮着,映着大家忙碌的身影,也映着一个关于乡野、关于梦想、关于爱的故事,正要翻开新的篇章。
初三这天,天还没亮,乡野土菜馆就热闹了起来。杜老汉带着厨子们在厨房忙活,蒸笼里冒着白汽,油锅“滋啦”作响,各种食材的香气混在一起,顺着门缝往街上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