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帝听完李毅和李青松的分析,神色依旧平静,但眼中却闪过一丝深思。
缓缓起身,走到舆图前,手指轻轻点在辽东半岛的位置,语气低沉而坚定:
“两位爱卿所言,甚合朕意。清国此次求和,虽未必真心,但我们却可借此机会,逼迫他们做出更多让步。
明日朝堂之上,朕便下令,迫使清国使臣穆尔泰展现诚意,首先让镶蓝旗撤出辽东半岛,确保苏瑾言的压力得以缓解,北伐大军的补给线也能畅通无阻。”
他顿了顿,背负双手:
“同时,朕会命人将密令快马加鞭送至贾都督手中,命其继续推进攻势,不必因和谈而放缓脚步。
保持对清国的高压态势,不给皇太极任何喘息之机。
此外,苏瑾言那边也要加紧行动,尽快收复金州卫,彻底切断清国在辽东半岛的退路。”
庆帝目光炯炯地望着舆图,仿佛穿透时空,看到往昔辽东的烽火硝烟,声音雄浑道:
“辽东失陷,乃我大庆之耻。昔日在这奉天殿上,朕便说过,辽东一战,打的就是声势之战!
朕岂会因其三言两语,就握手言和、轻易退兵?
辽东是如何被夺走的,朕就要让它如何完完整整、干干净净地回归!
不靠旁人施舍,无需清国假意归还,我大庆要凭自身的实力,拿回属于我们的一切!”
众臣闻言,纷纷躬身应诺,齐声高呼:
“陛下圣明!”
庆帝听着众臣整齐划一的高呼,微微颔首,脸上浮现出一抹满意之色。
些许勉励一番过后,再问:
“诸位对此可还有何补充,事关国之大事,但讲无妨!”
这,一直沉默不语的黄兴犹豫的站起身来,眉头微皱,语气中带着几分谨慎:
“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黄兴的突然开口,让御书房内的气氛为之一滞。
众人纷纷侧目,眼中带着几分疑惑与惊讶。
黄兴身为锦衣卫指挥使,平日里极少在朝堂或御前会议上发言,更多时候是隐于幕后,负责情报搜集与监察百官。
如今站出来发言,倒是让众人心底闪过一丝警惕!
庆帝微微抬眼,目光中带着几分探究:
“黄爱卿但说无妨。”
黄兴也拱手一礼,语气沉稳:
“陛下,臣虽不懂军事决策,但也明白,清国此次求和,绝不会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和谈之上。
皇太极此人,狡诈多端,野心勃勃,绝不会坐以待毙。
臣以为,清国此次求和,或许另有目的。”
自从清国使者穆尔泰来到大庆,黄兴便始终觉得京城内外有些许不对劲,
如今在朝堂上亲自见到穆尔泰之后,更是让他这个管情报的头头嗅到了同类...甚至是阴谋的味道!
这让他心中瞬间起疑心!
而他的一番话,在座的各位人精瞬间提起了心思,每个人的心中都敲响了警钟。
都是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人,立刻意识到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
联想到朝堂之上各方势力错综复杂的关系,众人心中不禁泛起一阵寒意,纷纷不由自主的低下头去,不敢再看庆帝的脸色!
一时间,御书房内鸦雀无声!
黄兴也有些为难,毕竟他说的话确实有些打了皇帝的脸,早知道刚刚就应该在皇帝那一番霸气发言之前说出了!
庆帝的脸色阴沉下来,明白黄兴所言之意。
他目光冷峻地扫视一圈众人,沉声道:
“今日之事,诸位先各自回去。没有朕的召见,谁也不许随意议论。”
众臣纷纷跪地叩首,齐声应道:
“臣等遵旨。”
随后,他们小心翼翼地起身,鱼贯而出,御书房内很快便只剩下庆帝、黄兴以及一直侍奉在侧的夏守忠。
夏守忠见气氛压抑,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是否要屏退左右?”
庆帝微微点头,夏守忠会意,悄然退下,顺手带上了房门。
此时,偌大的御书房内,仅剩下庆帝与黄兴两人。
黄兴见四下无人,向前一步,压低声音道:
“陛下,在清国使者尚未抵达京城之前,臣便察觉到一些异样动静。
朝中不少文武百官,尤其是忠顺亲王、义忠亲王乃至首辅张荣等人,近期频繁接触一些形迹可疑之人。
这些人行动诡秘,行踪不定,显然是在暗中策划着什么。”
说罢,语气愈发凝重:
“臣起先不以为意,但深入调查后发现,这些人与清国使者穆尔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今日朝堂之上,臣亲眼见到穆尔泰之后,心中更是隐隐顿觉不安。”
庆帝听完黄兴的陈述,脸色依旧阴沉,但眼中却闪过一丝冷冽的光芒。
他缓缓坐回龙椅,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
接触的三方势力,都是与庆帝不对付的,莫不是真要不顾及光复辽东大计,也要从中获利吗!
片刻后,庆帝抬眼看向黄兴,语气严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