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的清晨,阳光透过淡薄的云层,洒在李小白的窗前。屋内,李小白正坐在餐桌旁,慢悠悠地喝着热粥,眼睛却紧盯着手机屏幕上的新闻。突然,一则“银川发生地震”的消息映入眼帘,他的心猛地一紧,脑海中瞬间浮现出远在银川的朋友。
就在他满心担忧之时,另一条新闻吸引了他的注意——一位高中生在地震中无私无畏地背起同学逃离险境。李小白被深深触动,新闻里那位少年的身影仿佛散发着光芒。他放下手机,沉思片刻,随即铺开纸笔,挥毫写下一首《少年游·赞郭庆》 。
词刚写完,门外传来一阵熟悉的敲门声。李小白起身,快步走向门口,打开门,只见好友杜之甫正站在门外,脸上带着爽朗的笑容。
“之甫,你来得正好!”李小白热情地将杜之甫迎进屋内。
杜之甫一边走进屋子,一边好奇地打量着四周,目光落在桌上那张写满字迹的纸上,“小白,你这是在写什么呢?”
李小白拿起纸,递给杜之甫,说道:“刚看到两条新闻,一条是银川地震,正担心那边的朋友呢,接着又看到一个高中生在地震里背同学逃生的事儿,太让人感动了,就写了首词。你来得巧,快帮我看看。”
杜之甫接过纸,轻声念道:
《少年游·赞郭庆》
银川地震师生慌,
郭庆大爱扛。
秒背同窗,不顾危亡,
无畏路悠长 。
心怀大义彰英勇,
果敢显担当。
学校褒奖,德馨名扬,
少年耀国强 。
念完,杜之甫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写得不错啊,用词精准,情感真挚,把那少年的英勇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过,咱们可以再逐句探讨探讨,说不定能让这首词更完美。”
李小白眼睛一亮,拉着杜之甫坐到沙发上,急切地说:“太好了,我正想听听你的看法。就从第一句‘银川地震师生慌’开始吧。”
杜之甫放下纸,认真地说道:“这开篇确实很妙,简单一句就点明了事件发生的背景。地震,那可是极其危险的突发状况,‘师生慌’三个字,把当时紧张、混乱的场景一下子就勾勒出来了。这就像给读者打开了一扇门,瞬间把他们拉到那个危急的情境之中,为后面郭庆的英勇行为做了很好的铺垫。你当时是怎么想到这么写的?”
李小白思索片刻,回答道:“我看到新闻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地震发生时,学校里肯定乱成一团。老师和学生们面对这种天灾,肯定会惊慌失措。我就想,得先把这个紧张的氛围写出来,这样才能更突出郭庆的勇敢。而且,我觉得简洁明了最好,直接点题,让读者一下子就知道发生了什么。”
“没错,简洁有力,直击要害。”杜之甫赞同道,“那下一句‘郭庆大爱扛’,这个‘扛’字用得相当出彩,特别有力量感。你是不是想通过这个字,展现郭庆在危难面前勇挑重担的形象?”
李小白用力地点点头,说道:“对!当时看到新闻里说他毫不犹豫地背起同学往外跑,我就觉得他扛起的不仅仅是同学的身体,更是一份责任,一种大爱。这个‘扛’字,能体现出他在地震灾难面前的担当。”
杜之甫拿起纸,指着下一句“秒背同窗,不顾危亡,无畏路悠长”,说道:“这三句对郭庆救人的过程描写得细致入微。‘秒背同窗’,一个‘秒’字,把他反应迅速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那种生死攸关的时刻,他能在一瞬间做出救人的决定,太了不起了。还有‘不顾危亡’,这四个字把他的无私展现得入木三分。他完全不顾自己的安危,一心只想着救同学。不过,对于‘无畏路悠长’这句,我有一点想法。”
李小白连忙问道:“什么想法?快说说。”
杜之甫解释道:“‘无畏路悠长’,这个‘路悠长’寓意深刻,既可以理解为他们在逃生过程中,道路可能充满艰难险阻,漫长而未知;也可以象征着郭庆在践行正义这条道路上,会一直坚定地走下去。但是,从词的整体韵律和节奏来看,‘路悠长’这三个字,读起来稍微有点拖沓。你觉得换成‘无畏险途长’怎么样?‘险途’更能突出道路的危险,而且‘途’字的发音更干脆,读起来更顺口。”
李小白反复吟诵了几遍,眼睛越来越亮:“之甫,你这改得太妙了!‘无畏险途长’,不仅意思更贴切,韵律也更和谐了。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接着,杜之甫又看向“心怀大义彰英勇”这句,说道:“这句是对郭庆行为的高度概括和升华。‘心怀大义’点明了他英勇行为的根源,正是因为心中有对同学的关爱、对生命的尊重,才让他在危险面前毫不退缩。‘彰英勇’则进一步强调了他的英雄气概。这一句承上启下,把前面的具体行为和后面的精神品质很好地连接起来了。”
李小白感慨道:“是啊,我就是想让大家知道,郭庆的勇敢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源于他内心深处的大义。这种大义,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