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她最终将药方写完,抬头看向大师兄时,心中充满了自信。她知道,今天的这一轮诊断训练,远远超出了表面上的湿疹治疗,它不仅仅是对药方的掌握,更是对医者思维与临床经验的深度锤炼。每一处细节都在考验她,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症状和背景中,分辨出真正的病根,如何精准、敏锐地判断并调整治疗方案。
大师兄静静看着她,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未曾言语,只是轻轻点头。
申时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诊室,透过薄薄的窗帘,光线斑驳地投射在桌面和药柜上,空气中弥漫着一丝温暖的气息。然而,今天的训练却并不如这份温暖般简单。大师兄的眼神严肃,他递给林婉儿一个病例,嘴角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这是一例江枫准备的陷阱病例——高血压患者腰腿痛。”
林婉儿接过病例,快速浏览了一遍。案情简要,却隐含着不小的挑战:一位高血压患者,腰腿痛,常规治疗似乎无效,患者的症状看似简单,但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她迅速开始脉诊,指尖轻轻落在铜人模型上,几乎是本能的感知着脉象的微妙变化。正如她所预料的那样,患者的左尺脉沉细如丝,脉动轻微,几乎不显,仿佛失去了生命力。林婉儿心中一紧,迅速得出结论:“肾精亏损,不可强筋壮骨。”她迅速在病例本上划掉了常规的杜仲15克,杜仲虽有壮筋健骨之效,但与患者正在服用的降压药相冲,可能导致协同作用,增加心血管负担。
她沉默片刻,迅速改为骨碎补9克。骨碎补有活血补肾、强壮筋骨的作用,更适合这种肾虚体质的患者,且能有效避免与降压药产生不良反应。
“不错。”大师兄的声音低沉而平静,“脉象是破解问题的钥匙,但剂量才是生死之分。”
就在此时,师兄递给她一个小瓶子,里面是患者偷藏的硝苯地平片。硝苯地平是一种常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具有较强的降压效果,但如果使用不当,可能引起过度降压或药效叠加的风险。
“现需用牛膝引药下行,”大师兄的声音低沉而充满挑战,“你敢用几钱?”
林婉儿的手指轻轻悬在“6g”处,目光沉思片刻,心中分析道:牛膝具有引药下行、疏通经脉的作用,但也需谨慎使用。她明白,牛膝作为引药之剂,需要配合正确的引导药物,以免过度刺激患者的胃肠。她在“6g”处停顿,忽然轻轻写下“蜂蜜”。蜂蜜性甘缓,可以缓和牛膝的强烈药性,如同缰绳勒住烈马,能够使药效更加平和,避免急功近利地加重患者的负担。
“此谓甘缓其性,如缰绳勒烈马。”林婉儿的声音坚定,她意识到,药物的剂量与药性一样,都需要精确掌握。
大师兄轻轻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但接下来的问题更为复杂,林婉儿深知,治疗高血压的同时,还需要考虑患者已经服用的西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她迅速从药柜中取出玉米须30克。玉米须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且不与牛膝产生冲突,能进一步稳定患者的血压,同时有利于清理体内湿气。“既助降压,又防牛膝与西药相冲。”她一边加药,一边默念着思路,直觉告诉她,这是最适合患者的配方。
大师兄轻笑一声,眼中带着几分赞许:“学会用现代病志当使药了。”他说的“现代病志”,是指通过患者的既往病史与症状,结合西医与中医的知识体系,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这不仅仅是一次传统中医的诊断,更是中西医学结合的实际应用。
林婉儿点头,感受到这一切的深刻与挑战。每一剂方药的调整,背后都是对患者身体的深刻理解与对药性互补的细致把握。她知道,作为一个医者,药剂的使用不仅仅关乎药效,更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每一次辨证施治,都是一次对医道的严谨考验。
戌时的灯光依旧明亮,比赛的气氛在紧张与期待中弥漫。然而,突如其来的设备故障打破了现场的节奏。评委们眉头一皱,现场的电子屏幕突然黑屏,无法继续显示病例和药方的配伍方案。时间紧迫,林婉儿的心中却没有一丝慌乱。她深吸一口气,迅速转身面对桌上的三种药材:黄芩、白芍、炙甘草。
在这种突发情况下,她没有时间去精细考虑药材的其他可能性,而是迅速整理自己的思路,开始思索如何在有限的药材中找到最合适的配方。三种药材在她心中迅速交织,她的眼神聚焦,眉头微微一挑,知道这是一场关于药理和智慧的较量。
“君臣重构。”林婉儿低声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决心。她迅速取过白芍30克,将它作为“君药”——白芍具有缓急止痛、调和肝脾的作用,适合用于治疗因气血不和所引发的疼痛症状。“炙甘草9克,为臣药。”她一边熟练地将炙甘草倒入药研中,一边自信地补充道,“甘草既能调和诸药,又能缓解药效过强所带来的不适。”她知道,炙甘草有温补心脾的作用,并且能使白芍的效力更加温和、持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