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时辰后,聂家兄弟终于回到王府,两人不但鼻青脸肿,遍体鳞伤,而且还让半条街的人看到了他们的屁屁。
赵廷暄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了,原本他是准备让长史去刑部的,是这兄弟二人自告奋勇要去,他们是聂二老爷的侄子,由他们出面在情理之中。
可是谁能告诉赵廷暄,这兄弟二人不是去刑部了吗?
怎么又会出现在花街柳巷,而且还是以这样的形象?
无奈之下,赵廷暄只好又让长史去了刑部,长史有个同乡在刑部任职,打听之后,长史回来告诉赵廷暄:“那朱玉原本是关在刑部大牢里,可是今天忽然就换成单间了。”
赵廷暄不明白,问道:“单间,什么样的单间?”
长史压低声音:“但凡是被上面关照过的犯人,都会关在单间里,那单间里高床软枕,吃的也是小灶,一般被转到单间里的犯人,过不了几天就会放出去。”
赵廷暄吃了一惊:“那朱玉杀了人,还能放出来?不判他吗?”
长史低声说道:“下官的同乡说了,二老爷和朱玉是互殴,且,还是二老爷先动手,凶器是他的,插向咽候的那一刀更是二老爷自己捅的,这个案子,多半要按自杀结案,如是自杀,那朱玉肯定是要放出来的。”
赵廷暄噗通一下跌坐在椅子上。
自杀?
爱诗词爱美人的聂二老爷,他会拿着一把刀跑到花楼里自杀?
赵廷暄不信,其他人也不信。
可是事实证明,他就是自己跑到花楼里寻死的。
赵廷暄只觉脑袋嗡嗡,他想找个人商量商量,却发现身边竟然没有一个人能给他出谋划策。
京城的王府不能与梁地的王府相比,而京城王府的长史就是摆设,且,现在这位还是赵廷晗出京后由朝廷重新指派的,能去刑部打听消息已经很给赵廷暄面子了,至于其他的,长史不管,也没有这个能力。
利夫子是跟着赵廷暄一起进京的,赵廷暄很信任他,然而利夫子也只是教书夫子而已,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其他的,他不懂,也帮不上忙。
还有就是王府里的太监总管崔公公,不知为何,赵廷暄有些怕他,府里出了这样的事,赵廷暄不敢让他帮忙拿主意。
赵廷暄坐在椅子上,王府里的丫鬟并不尽责,椅子上连椅垫都没放,赵廷暄坐在那里,冰冷的寒意从里到外,心里也凉了。
他怀念以前在梁地的日子,哪怕是父王去世这么大的事,也有长姐顶在前面,无论遇到什么事,只要和长姐说一声,长姐就会帮他办好。
除了长姐,还有府里的那些忠仆,他有什么要求,忠仆们绞尽脑汁也要令他满意。
不像现在,他身边既没有人出主意,也没有人真正的关心他照顾他。
他忽然想起长姐一开始给他安排进京的史先生。
史先生跟随父王多年,不仅是在梁地,就是在京城也有人脉,且,他见多识广,足智多谋,若是史先生在这里,上次的事情肯定已经解决了,皇帝不会斥责他,更不会禁他的足。
赵廷暄后悔了。
他承认,刚开始听说史先生要跟着他一起进京时,他是很高兴的。
史先生为人并不古板,而且对他的印象很好,还曾在父王面前称赞过他。
可是后来,自己为何又不想让史先生跟来了呢?
赵廷暄仔细回想,哦,他想起来了,是他去过遂宁宫之后。
当时母妃是怎么说的?
母妃说史先生真正看重的只有大哥,从未把他放在眼里......
他忘了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虽然觉得母妃说的不是全对,可还是依着母亲的意思,婉拒了史先生的美意。
不仅是史先生,还有伴读。
北燕王世子的伴读是招考来的,虽然与他们交往不多,但是他们看向北燕王世子时,眼中充满崇敬和感激。
这样的神情,是聂家兄弟从未有过的。
聂家兄弟并不尊重他,在他们看来,他只是他们众多表兄弟中的一个,就连他们打着梁王府的名头狐假虎威时,抬出来的也是大哥,现任梁王。
至于感激,他们就更没有了,他们甚至还觉得给他做伴读,是给足了他面子。
虽然他们没有明说,可是从他们的语气里就能感觉出来,他们认为他的学问不如他们,他的见识也不如他们,他不配让他们做伴读。
赵廷暄忽然想到,原本的两名伴读不肯进京的时候,大哥和姐姐会怎么给他重选伴读呢?
会不会也像北燕王那样,在全地招考,挑选最出色且与他最契合的人,陪他一起进京?
会的。
虽然没有问过,但是赵廷暄相信,大哥和姐姐一定会这样做。
可是现在,他什么都没有。
没有史先生那样经验丰富又有人脉的幕僚辅助,没有谦逊谨慎又聪明好学的伴读在身边,甚至,他连几个忠心耿耿的侍卫都没有,姐姐让他带来的侍卫,也被他婉拒了,换成母妃的陪房,那几个陪房,都是聂家的家生子,在这王府里,他们只听聂二老爷的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