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点心,有的掺了花生粉,有的没加,能不能吃到加料的,全凭运气,而范秋筠的运气不好,被她吃到了。
范大老爷气得摔了一整套的茶盏。
这不是巧合,这是谋害!
为的是就是不让范秋筠去梁地!
可如果说这是三老太太做的,范大老爷是不信的。
想要撮合这门亲事的人,就是三老太太,范秋筠做梁王妃,范家得利,聂家同样能得利。
当然,范大老爷也清楚,这件好事之所以会落到范秋筠头上,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聂二老爷死了,聂蓉蓉要守孝,而聂氏欠了聂家三房一条命,一条命换一个王妃,聂二老爷死得其所。
如果聂蓉蓉不用守孝,也就没有范秋筠什么事了,不过,聂蓉蓉不用守孝的前提是聂二老爷没有死,他不死,也就不会有后面的事了。
范大老爷一边给女儿治病,一边派人快马加鞭回家,把这件事告知了聂宛华。
聂宛华是后宅妇人,她想事情的角度与范大老爷是不同的。
她立刻就猜到是谁做的了。
她的二嫂,聂二太太!
聂蓉蓉是不是也参与其中,不得而知,不过这件事,肯定和这对母女有关系。
但是现在聂宛华还不能将此事捅破,那样一来,三老太太同样没脸,现在范秋筠和赵廷晗的亲事还有求于三老太太,聂宛华不想得罪娘家。
可她也不想就这样轻易放过那对母女。
于是不久之后,聂蓉蓉便因为痛经去请稳婆。
她不是初潮,以前只是身子不适,却没有像这样一样疼得死去活来,她先是忍着,后来忍不住了,丫鬟告诉给聂二太太,聂二太太便让人去请稳婆。
这年头,女大夫凤毛鳞角,他们这里没有,千金科的大夫都是男人,聂蓉蓉是未出嫁的姑娘,自是不便去请男大夫看这个。
稳婆从聂家出来后,外面便有了传言,聂蓉蓉身子不好,不利子息。
接着,又有二太太和聂蓉蓉这对母女皆是命中带克的消息传出来,一时之间,本地高门大户的后宅之中,都在谈论这件事。
子息不利,又命中带克的女子,哪个高门大户敢娶?
聂家都在守孝,聂二老爷新丧,无论是斩衰还是齐衰,都在孝期。
因此,这些闲话传出来时,聂家毫不知情,待到他们知道时,早已是夸张放大了数倍,传得沸沸扬扬。
当然,这都是后话。
而范秋筠不久后便痊愈了,红疹褪下,但是脸上却留下了几个显眼的红印子。
无奈之下,只好取消行程,却又不想回到府里被堂姐妹们嘲笑,范秋筠只能暂时住在范家在外面的一处宅子里,这一住便过年了。
十几岁的年轻姑娘,生机勃勃,过完年,脸上的红印子便消得干干净净,还是肤白貌美的范姑娘。
范家父女重新上路,紧赶慢赶来到梁地,可是还没到达梁都,他们便听到一个最不想听到的消息。
梁王府正在私下里和孟老翰林家议亲。
私下里的消息为何会传出来?
那是因为梁王府还在孝期中,自是不能大肆宣扬,可是过年的时候,赵二小姐从白鹤山回来后,便亲自到孟家,把孟大姑娘接进王府,孟家也传出消息,说在此之前,这位从山沟沟里找回来的孟大姑娘,就已经是端秀宫的常客了。
还有传言,说孟家之所以能顺利找到孟大姑娘,还是托了大郡主的福,是大郡主的人先打听到孟大姑娘的下落,孟家才把人接回来的。
甚至还有传言,孟大姑娘初来梁都,教她礼仪规矩的嬷嬷,都是梁王府派过来的。
原来如此。
全梁都的闺秀你争我抢想要嫁的赵廷晗,却让这个忽然冒出来的孟大姑娘捡了漏。
谁不知道现在老王妃聂氏已经不管事了,能在赵廷晗面前说上话的,就是大郡主赵云暖。
这个孟大姑娘,还没认祖归宗,就和赵云暖扯上了关系。
听到这个消息,范秋筠气得撕烂几条绣帕。
虽然隔了房头,可她仍是老王妃聂氏的外甥女,以她的身份,不做正妃而做侧妃,一定会被耻笑。
范大老爷眉头深锁,他开始重新审视这桩亲事。
果然,距离会造成消息上的延迟。
范大老爷也算是消息灵通了,他甚至查到聂琼华死得不明不白,查到梁王府那个养女因为被聂氏嫌弃,而住到山上,却没有查到聂氏已经在王府里不管事了。
当然,即使他查到这些,也会误以为是聂氏是因为身体不好而暂时放权,王府里的琐事不管就不管了,但是儿女的亲事,还是要由她这位生母决定的。
可是到了梁地,虽然还没到梁都,风向却已经变了。
梁地人提到梁王府,句句不离大郡主,赵廷晗有病,又在王陵守孝,不提他很正常,可是同为女眷,老王妃却如同不存在一样,反倒是大郡主名声赫赫。
那孟家从山沟沟里找回来的姑娘,就是因为和大郡主扯上一点关系,便成了内定的梁王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