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战之后,窦建德的实力大增,不仅消除了魏刀儿这一心腹大患,还获得了大量兵员和资源。他在河北的威望进一步提升,为日后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魏刀儿的覆灭,也让河北其他割据势力意识到窦建德的强大与谋略,纷纷开始重新评估与他的关系。
当时,窦建德的势力如日中天,易州、定州等地的守将纷纷归降,而前文我们讲过的冀州刺史曲棱坚守城池,拒不投降。他为人刚正不阿,深受百姓爱戴,他决心誓死守卫冀州,绝不向窦建德低头。
然而,曲棱的侄子崔履行(崔暹之孙)却是一个不谙军事、迷信法术之人。他自称精通奇门遁甲,掌握神奇法术,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甚至能让攻城者自行溃败。曲棱虽为一方刺史,但对这位侄子的“神通”却深信不疑,待窦建德前来攻城时,竟将守城大权交予崔履行。
崔履行接手城防后,立即下令守城士兵全部静坐,不得擅自作战。他对众人说道:“即便贼兵登上城墙,你们也不必惊慌,我自有妙法让他们自缚手脚,溃不成军。”于是,他在城中搭建祭坛,夜间设坛祭祀,身穿麻衣丧服,手持竹杖,登上北楼放声痛哭,声嘶力竭,仿佛在祈求上天降下神力。他还命令城中妇女们爬上屋顶,四面抖动衣裙,声称这样可以驱散敌军的气势。
与此同时,窦建德的大军已兵临城下,攻城器械齐备,攻势如潮。曲棱见形势危急,准备率军迎战,却被崔履行强行阻止。崔履行信誓旦旦地说:“叔父不必担忧,我的法术即将生效,贼兵必会自乱阵脚!”曲棱无奈,只得听从。
然而,窦建德的军队并未受到任何“法术”的影响,反而加紧攻城,很快便攻破了城门。
城池陷落之际,崔履行仍在北楼上痛哭不止,仿佛对眼前的惨状浑然不觉。可笑的是,窦建德以为曲棱是因效忠隋朝感慨于隋朝灭亡,带领全城百姓带上孝布而哭。
窦建德率军入城后,见到曲棱,不仅没有怪罪他的抵抗,反而赞叹道:“你是个忠臣啊!宁死不降,令人敬佩。”
窦建德对曲棱以厚礼相待,并任命他为内史令,以示重用。而崔履行则被众人视为笑柄,他的“神奇法术”也成了冀州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曲棱的忠贞不屈,也暴露了崔履行的荒唐无知。窦建德对曲棱的礼遇,既显示了他的胸襟,也为他在河北地区赢得了更多的民心。然而,崔履行的愚昧行为却为这场本可避免的悲剧增添了讽刺的色彩,成为乱世中一则令人唏嘘的故事。
不管怎么说,当时窦建德得了易州、定州和冀州对其夏国政权意义重大,且在群雄割据的格局中也具有多重战略意义,既巩固了其河北霸主的地位,也为后续逐鹿中原埋下伏笔。
易州(今河北易县)扼守太行山北麓,是燕赵门户;定州(今河北定州)为河北平原南北要冲;冀州(今河北冀州)则是黄河故道与漳河流域交汇处。控制此三角地带,使窦建德军事部署得到纵深,西依太行山屏障,东控渤海盐铁之利,掌控永济渠与驰道网络,可快速调兵至山东、河南,三州互为犄角,形成对李唐东进、王世充北上的监测网。
易州,古称易水,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易县境内,隋开皇元年(581年)置易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易县,下辖满城、涞水、遂城、北平四县。唐辖境相当今河北内长城以南,安新、满城以北,南拒马河以西。宋元明清时期,易县先后属保定路、保定府,清雍正时升为直隶州,1913年废为易县。
易县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着名的狼牙山五勇士跳崖壮举在此发生。
易县剪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易县丰富的民间艺术。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是清代皇家陵寝,位于易县西部。狼牙山以险峻的山峰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长城上的着名关隘紫荆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易县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还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俗活动,亦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古定州即今定州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偏西,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缘。定州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便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素有“九州咽喉地,神京扼要区”之称。定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为鲜虞国地,战国时成为中山国的重要城市。秦统一中国后,定州归巨鹿郡管辖。北魏天兴三年(400年),拓跋珪改安州为定州,此后定州成为该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定州归唐后,复置定州,管辖10县,分别是安喜、唐昌、北平、鼓城、恒阳、新乐、义丰、望都、无极、深泽,成为当时重要的行政区划。宋元明清时期,定州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变更,至明洪武三年(1370年)正式定名为定州,并沿用至今。
今日定州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定州贡院、开元寺塔、中山汉墓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定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定州市每年春季举办的桃花节吸引了大量游客。主要景点还包括定州博物馆、宋街、开元寺塔等,展示了定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