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疾病防治与自然灾害的双重考验后,家园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秩序。但刘岗和吴玉并没有因此松懈,他们深知,真正的复兴需要从根基抓起。
深秋的清晨,薄雾笼罩着田野。刘岗和吴玉站在临时搭建的了望台上,望着远处嬉戏的孩子们。晨雾中,孩子们的身影时隐时现,宛如一群活泼的小鹿。刘岗率先开口,声音低沉却充满力量:"吴玉,你看那些孩子,他们是家园的未来。可现在他们连基本的识字课本都没有。" 他的目光落在一个蹲在田埂上用树枝写字的小女孩身上,那稚嫩的笔触在泥土上勾勒出歪歪扭扭的线条。
吴玉顺着他的目光望去,神情渐渐凝重。她轻轻抚摸着手中那本用树皮装订的《基础识字课本》,书页间还夹着干枯的蒲公英标本。"我最近也在想,疾病和灾害可以用物资和人力抵御,但愚昧和无知才是最可怕的敌人。" 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忧虑,"我们需要建立系统的教育体系,就像在这片土地上种下希望的种子。"
当天下午,指挥部召开了特别会议。临时搭建的会议室里,挤满了闻讯而来的居民。刘岗站在人群前,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基础识字课本》,封面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乡亲们,我们刚打赢两场硬仗,但真正的胜利要靠下一代。" 他提高音量,目光扫过每一张沧桑的脸庞,"我提议重建学校,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学。"
话音刚落,人群中响起窃窃私语。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犹豫着举手,她的衣服补丁摞补丁,怀中的婴儿正啃着一根树枝。"刘岗,我们也想让孩子读书,可现在吃饭都成问题......" 她的声音里带着无奈和心酸。
吴玉走上前,从随身携带的帆布包里拿出一叠手写教材。纸张参差不齐,上面的字迹却工整清晰。"我们已经在筹备了。" 她微笑着展示教材,"这是几位老师连夜编写的教材,涵盖识字、算术和生活技能。学校会提供免费午餐,还会组织课后互助小组。" 她的目光落在那位母亲身上,"您放心,我们不会让任何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去学习的机会。"
散会后,刘岗和吴玉带着几名志愿者开始走访各家各户。夕阳西下,他们来到村东头的土坯房前。斑驳的墙面上,一道道裂缝像老人脸上的皱纹。少年阿明正在劈柴,斧头落下的瞬间,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我爹说读书没用,不如多干点农活。" 阿明低头看着手中的斧头,不敢直视他们的眼睛,声音里带着一丝自卑。
刘岗蹲下身,指着远处新建的医院。白色的建筑在暮色中显得格外醒目,几个穿着白大褂的身影在走廊上匆匆而过。"阿明,你知道那些医生为什么能救人吗?" 他语气温和,"因为他们读过很多书。如果你也能读书,说不定将来能发明更先进的农具,让大家不用这么辛苦。"
阿明抬头看着刘岗,眼中闪过一丝迷茫。他想起前几天父亲在田埂上叹息:"读书能当饭吃吗?" 但此刻,刘岗的话却像一颗种子,悄悄落在他的心田。
第二天清晨,阿明带着弟弟妹妹出现在临时校舍门口。晨露未曦,他手中紧紧攥着用旧报纸订成的笔记本,封面上歪歪扭扭地写着 "阿明的书"。阳光穿过教室的破窗棂,在他补丁摞补丁的衣服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学校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吴玉亲自带领教师团队整理废弃的粮仓作为教室。陈年的谷粒在脚下 crunch 作响,扬起的灰尘在光柱中飞舞。她指挥着大家清理蛛网,修补漏雨的屋顶,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在衣襟上留下深色的痕迹。
刘岗则带着人砍伐木材制作桌椅。斧头砍在树干上,发出沉闷的声响。他的手掌磨出了血泡,却依然坚持着。"这些桌椅不仅要结实,还要让孩子们坐得舒服。" 他对身旁的木工师傅说,"他们是家园的未来,值得最好的。"
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居民们自发捐赠了旧门板、竹席和陶罐。门板改造成黑板,竹席缝制成书包,陶罐用来装粉笔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木匠甚至捐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墨斗,"这东西跟着我几十年了,现在该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了。"
开学当天,孩子们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排着队走进教室。刘岗站在门口,晨光中,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仿佛在为每个孩子的未来站岗。他为每个孩子戴上用红纸做的 "入学花",当轮到阿明时,少年抬头问道:"刘叔,学会认字真的能改变命运吗?"
刘岗轻轻抚摸着他的头,目光落在远处的山峦上。"知识就像种子,种在心里就会生根发芽。" 他说,"终有一天,你们会像蒲公英一样,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课堂上,白发苍苍的陈老师握着教鞭,在黑板上写下歪歪扭扭的 "人" 字。粉笔灰簌簌落下,像冬天的第一场雪。"同学们,这个字念 ' 人',做人要像这两笔一样,互相支撑。" 他转头看向窗外忙碌的刘岗和吴玉,"就像他们一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