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这村子,那可是个充满情义、和谐美满的地方,人人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这小村庄经营得比家还温馨。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乡情和归属感,心里头暖乎乎的。
有一回,村里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我站在村子的大槐树下,目光坚定地看着围拢过来的乡亲们,扯着嗓子喊道:“乡亲们呐,咱们得关心老人、关爱儿童、帮助困难户!咱得把心窝子掏出来,暖一暖咱村的老少爷们儿!你们瞧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走过的路可比咱村头的老槐树还长,经历的风雨比咱熬过的寒冬还多。就说村西头的赵爷爷,子女都在外面打拼,平常就自个儿守着那座老房子。咱得多去陪陪他,帮他挑挑水,这水桶在咱肩上,虽有些分量,可咱心里清楚,这担的是对老人的关怀呐!再帮着晒晒被褥,让阳光的暖也渗进老人的心里。”
这时,村里有名的 “刺儿头” 二柱子扯着嗓子喊:“我说,天天喊这些口号有啥用啊?咱自己日子还过得紧巴巴的,哪有闲工夫管别人!” 这话一出口,乡亲们都开始交头接耳,场面有些乱。
我赶忙提高音量说:“二柱子,你这话可不对!咱村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家里的一份子。你想想,要是哪天你家有困难了,别人都不管,你心里啥滋味?再说了,咱帮老人、帮困难户,也不是白帮,这是在积德,以后咱村子肯定会越来越好!就像那《盲人提灯笼》的故事,盲人提着灯笼,不光照亮了别人,也让自己避免被撞。咱们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啊!”
二柱子挠挠头,不说话了。我接着说:“还有那些小娃娃们,眼睛亮得像山涧的清泉,透着股子机灵劲儿,那可是咱村未来的希望!咱们得护着他们,教他们识字。每天傍晚,我都能看见村东头的几个年轻人,拿着识字卡片,在大树下陪着孩子们,一个字一个字耐心地教,孩子们跟着念,声音脆生生的。咱还要陪他们玩耍,带他们去草地上捉蚂蚱、放风筝,让他们的笑声在咱村里回荡,比那山雀子还欢腾。”
“对呀,对呀!” 一旁的刘婶连忙附和,“我家那小孙子,以前就知道调皮捣蛋,自从村里组织了这些活动,跟着志愿者学了不少东西,可懂事了!”
“还有那些日子紧巴的困难户,咱们不能让他们孤单地走在风雨里。搭把手,帮个忙,不论是修修房,还是送点米面粮油,都是咱邻里间的情分。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帮我一把,我扶你一下,这村子就能暖得跟春天里的大炕头似的。咱们村要想成那人人羡慕的世外桃源,不光得山青水绿,更得人心向善,情暖如春!这样,不管走到哪儿,提起咱村,那都是一句:‘嘿,那地儿,暖人心窝子!’”
打这以后,咱村的志愿者队伍就跟春天的苗儿似的,蹭蹭地往上涨。他们隔三差五就往孤寡老人家里跑,手里提着米啊油啊,还有那一句句比蜜还甜的问候。
就说老吴头,平日里寡言少语的,一个人守着那间有些昏暗的屋子,整天坐在门口,眼神透着些落寞。可一见到志愿者们,脸上就笑开了花,皱纹里都藏着乐呵劲儿,忙不迭地起身,嘴里直说:“这娃儿们,比自家孩子还贴心!快,进屋坐,今儿个可得多唠唠。” 志愿者们陪着他唠家常,帮他打扫屋子,走的时候,老吴头还站在门口,挥着手,眼里满是不舍。
还有那些娃娃们,放了学不再满村跑野了,志愿者们领着他们唱歌跳舞,画画做手工。村中的空地上,志愿者小李带着一群孩子,跟着音乐的节奏又唱又跳,孩子们的脸蛋红扑扑的,洋溢着比花儿还灿烂的笑容,活脱脱一群快乐的小精灵。村里的大人见了,都夸:“这活动好,娃娃们的日子有滋有味了!”
最让人动容的是,他们还张罗起个互助基金来,哪家要是遭了难,不用愁,大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钱虽不多,但那份情义重如泰山。张三家的房子漏了,消息一传开,第二天一大早,几个懂手艺的村民就带着工具材料来了,爬上屋顶,忙活起来,嘴里还喊着:“三哥,别急,咱今儿个就给你修好。” 李四家的娃上学难,基金里一掏,学费就有着落了。村民们都说:“这基金,暖的是人心,聚的是力量,咱们村啊,越来越像一家人了!”
这样一来,咱村不光是地肥人勤,更是情深意长,每个人的心里都暖洋洋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想起这些年,我和大伙儿那是真金不怕火炼,汗水没少流,力气没少使,总算是把梦里的好日子给拽到眼前来了。咱们这村子,现在啊,简直就是画里走出来的仙境!
山,绿得跟翡翠似的,清晨的薄雾笼罩在山间,像是给山峦披上了一层轻纱,如梦如幻;水,清得能照见人心窝子,站在溪边,能看到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偶尔还会蹦出水面,溅起一串串晶莹的水花。一早一晚,那鸟叫声儿,比啥曲子都好听,婉转悠扬,仿佛在诉说着村子的美好;花儿也争着艳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香气能飘到十里八乡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