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的晨雾还未散尽,谢一扬的奔驰S600已经停在了巴东县移民办的大院里。车门打开时,他的意大利手工皮鞋踩在泥泞的地面上,溅起的泥点沾上了价值上万的西裤。
“谢总,您可算来了!“移民办主任马国涛小跑着迎上来,肥胖的脸上堆满谄笑,额头上的汗珠在晨光中闪闪发亮。
谢一扬微微点头,目光越过马国涛的肩膀,看向远处山坡上那片灰蒙蒙的建筑群——那是他承建的三峡移民安置房,三百栋灰头土脸的三层小楼,像一群营养不良的鸽子挤在山坳里。
“验收报告准备好了?“谢一扬的声音很轻,却让马国涛的腰弯得更低了。
“都按您的要求办妥了。“马国涛凑近,身上的廉价古龙水味道熏得谢一扬皱眉,“两千套住房的验收报告,三十八位专家的签字一个不少。“
谢一扬嘴角微微上扬。三十八个签名中,有二十七个是他让张铁柱的机械臂模仿的,剩下十一个则是用每份五千到两万不等的“专家咨询费“买来的。
“带我去看看实际进度。“谢一扬迈步向工地走去,马国涛小跑着跟上,像条摇尾乞怜的哈巴狗。
工地入口处,“三峡移民安置工程示范点“的金属招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但走近了就能看到铁皮已经生锈,边角处翘起的铁皮像刀片一样锋利。谢一扬的手指在招牌上轻轻一划,指腹立刻渗出一道血丝。
“老板小心!“张铁柱的机械臂立刻递来消毒湿巾。
谢一扬擦掉血迹,目光扫过空荡荡的工地。按照合同,这里应该有上千名工人在忙碌,但现在只有几十个衣衫褴褛的农民在慢悠悠地砌墙,动作懒散得像在自家后院种菜。
“工人呢?“谢一扬的声音冷了下来。
马国涛搓着手:“这个...最近工资发放有点延迟,大部分工人去别的工地了...“
谢一扬冷笑。他知道真实情况——工程款被他抽走了70%,包工头只能用三成资金施工,自然雇不起足够的人手。
“带我去看看建好的房子。“谢一扬不再废话,径直走向最近的一栋楼。
走进单元门,霉味和水泥的刺鼻气味扑面而来。谢一扬的皮鞋踩在未干的水泥地上,留下清晰的脚印。他蹲下身,用钥匙刮开墙面,里面的“钢筋“露出了真面目——一根根发黄的竹片。
“谢总,这...“马国涛的胖脸刷地白了。
谢一扬站起身,拍了拍手上并不存在的灰尘:“竹子抗拉强度是钢材的十分之一,但成本只有百分之一。“他像是在讲解一个有趣的科学实验,“三峡地区盛产毛竹,就地取材,多好的创意。“
马国涛的喉结滚动了一下:“可是抗震标准...“
“马主任。“谢一扬打断他,声音轻柔得像在哄孩子,“你女儿在澳洲的学费,上周又汇了五万澳元,对吧?“
马国涛立刻闭上了嘴,额头上的汗珠滚落得更快了。
谢一扬继续往楼上走,每一步都踏在裸露的竹筋上,楼梯发出不堪重负的吱呀声。三楼的阳台栏杆甚至没有焊接,只是用铁丝草草固定。谢一扬轻轻一推,整段栏杆就轰然倒塌,砸在楼下空地上,扬起一片尘土。
“漂亮吗?“谢一扬回头问马国涛,“这样的房子,我们建了三百套,却报了两千套。每套国家补贴五万,你算算这是多少钱?“
马国涛的嘴唇颤抖着:“一...一个亿?“
“八千五百万净利润。“谢一扬纠正道,“分你百分之五,四百二十五万。“他顿了顿,“当然,前提是验收通过。“
马国涛的眼睛亮了起来,像是已经看到了那堆成小山的钞票。他完全忘记了,就在昨天,这栋楼里刚死了一个六岁的小女孩——老移民李德全的孙女,在阳台上玩耍时,栏杆突然断裂,孩子从三楼摔下去,当场死亡。
扬帆大厦顶层,谢一扬正在审阅当天的财务报表。窗外的长江波光粼粼,游轮像玩具一样漂在水面上。
“老板,审计署的消息。“张铁柱的机械臂递来一份加密传真,“三峡移民资金专项审计组下周进驻巴东县。“
谢一扬的眉毛都没动一下:“组长是谁?“
“郑国强,审计署农业司副司长。“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着红光,“背景资料显示,他岳父是三峡工程副总设计师。“
谢一扬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这是个麻烦人物,既有专业背景,又有高层关系,不好糊弄。
“通知马国涛,立刻启动B计划。“谢一扬按下对讲机,“让工程部调两百个工人去巴东,再运五千吨砖头过去。“
“老板,砖头用来...“张铁柱的处理器一时没反应过来。
谢一扬轻笑:“砌墙啊,把那些没建房的空地全用砖墙围起来,写上'施工重地,闲人免进'。“他站起身,走到落地窗前,“审计组来的时候,就说那些是二期工程,正在打地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