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月19日,武汉扬帆大厦顶层会议室,窗外飘着今冬第一场雪。
谢一扬站在落地窗前,指尖轻轻敲击着钢化玻璃。他的目光穿过纷飞的雪花,落在长江对岸那片灰蒙蒙的建筑群上——那是三年前他炒作的珠海西区地皮,如今成了耸立在珠江口的200栋烂尾楼。
“老板,审计报告出来了。“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着红光,将平板电脑递到谢一扬面前,“珠海地块账面价值25亿,实际评估只有3.8亿。“
谢一扬扫了一眼屏幕上的数字,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三年前,他借着邓公南巡的东风,将这片填海造出来的垃圾场包装成“下一个浦东“,吸引无数炒房客接盘。如今泡沫破裂,那些曾经每平米炒到2万的“海景豪宅“,连500都没人要。
“银行催贷函呢?“
“昨天收到的。“张铁柱调出另一份文件,“工商银行要求我们月底前偿还12亿贷款本金,否则将启动抵押物拍卖程序。“
谢一扬转身走向会议室中央的全息沙盘。沙盘上,珠海西区的烂尾楼群被标注成刺眼的红色,像一片溃烂的伤口。他伸手在沙盘上方一挥,图像立刻切换成湖北省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着蓝色光点。
“农村合作基金网点统计得如何?“
“全省覆盖率达到93%。“张铁柱的机械手指在控制面板上快速滑动,“尤其是荆州、孝感这些农业地区,几乎每个乡镇都有合作基金代办处。“
谢一扬的指尖停在一个叫“黄陂“的小县城上。那里有他三年前布局的棋子——黄陂县农村合作基金会理事长赵德海,一个把农民养老金当成自己小金库的蠢货。
“通知财务部,启动'大湾区开发债券'计划。“谢一扬的声音像窗外的冰雪一样冷,“把这些烂尾楼债权打包成理财产品,通过合作基金卖给农民。“
张铁柱的机械眼快速闪烁了几下:“年化收益率定多少?“
“18%。“谢一扬从西装内袋掏出一枚硬币,在指间灵活地翻转,“告诉赵德海,每卖出一万块,他个人提成800。“
硬币突然停在他拇指上,正面朝上——是印着国徽的那一面。谢一扬盯着国徽看了两秒,突然冷笑一声,将硬币弹向空中。硬币划过一道银光,最终落入会议室角落的鱼缸里,惊得几条金龙鱼四散逃窜。
第一节:红头文件下的吸血合同
三天后,湖北省政府小会议室。
周明远将一份盖着省政府大印的文件推到谢一扬面前,手指在“关于支持大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标题上敲了敲:“老谢,这可是冒政治风险的。“
谢一扬没有立即去拿文件,而是先推过一个牛皮纸袋。纸袋没封口,露出里面深蓝色的护照封面——是周明远女儿在加拿大的永久居留证。
“周省长放心,债券发行完全合法合规。“谢一扬微笑着点了点文件最后一页的免责条款,“所有风险提示都用小字印在合同背面,就算出事也是农民自己没看清。“
周明远翻开护照,里面夹着一张花旗银行的存款证明:500万美元。他面色不变地将护照塞进公文包,同时将红头文件往谢一扬那边推了推:“省金融办王立新那边打点好了?“
“王主任儿子明年去哈佛的推荐信,我已经拜托罗斯柴尔德家族写了。“谢一扬收起文件,突然压低声音,“对了,北京来的巡视组下周到武汉,重点查地方债......“
周明远摆摆手打断他:“巡视组住东湖宾馆,接待办主任是我老部下。“他站起身整理西装,临走前意味深长地看了谢一扬一眼,“记住,省里从没批准过什么'大湾区债券'。“
谢一扬心领神会地点头。当会议室门关上后,他立刻拨通张铁柱的电话:“把省政府文件扫描存档,原件锁进江底保险库。再准备两套印刷模板——一套给农民看的,一套应付监管检查。“
第二节:田间地头的高息陷阱
一个月后,黄陂县三里镇,烈日当空。
镇中心小学操场上搭起了临时舞台,背景板上“大湾区建设惠民理财推介会“几个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舞台两侧挂着红色横幅:左边是“支持国家战略,共享发展红利“,右边是“湖北省农村合作基金会指定理财产品“。
“父老乡亲们!“赵德海拿着扩音器,唾沫星子喷到前排老人的脸上,“这是省政府特批的惠民工程!18%的年息,比存银行高六倍!“
台下坐着几百个皮肤黝黑的农民,大多五六十岁年纪,手里攥着皱巴巴的存折。他们仰着头,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对财富的渴望与困惑。
“赵书记,这钱真能按月拿利息?“一个缺了门牙的老汉大声问,“我攒了一辈子的三万块棺材本......“
赵德海一拍大腿:“李叔!合同上白纸黑字写着呢!“他转身指向舞台中央的巨幅海报,上面是谢一扬与周明远在珠海考察的合影,“看见没?省长都亲自站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