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年,正值丁丑,暮春的金陵城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锦绣画卷,处处流淌着蓬勃朝气。秦淮河蜿蜒穿城,河水悠悠,水波荡漾间,一艘艘画舫如灵动的游鱼轻盈滑过。舫上,歌女们身着绚丽华服,面若桃花,朱唇轻启,那婉转缠绵的吟唱,随着微风,飘散在粼粼波光之上,为这旖旎春光更添一抹柔媚风情。
沿着河岸前行,便至朱雀大街。此处热闹繁华,店铺鳞次栉比,一家挨着一家,绵延不绝。绸布庄里,五彩斑斓的绸缎在微风中轻轻飘动,似一道道绚丽的云霞;杂货铺中,琳琅满目的货物堆积如山,摆满了每一寸货架。街头小贩们扯着嗓子高声吆喝,那富有韵律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与行人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充满烟火气的市井乐章。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反射出柔和的光芒,将这座承载着大明荣耀与梦想的都城,映衬得格外温暖而迷人。
然而,在这一片祥和繁荣的表象之下,一场风暴正悄然在暗处蛰伏、酝酿。洪武三十年的科举会试,历经数月的紧张筹备与激烈角逐,终于在万众瞩目的期待中落下帷幕。这本应是一场见证无数士子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功成名就的荣耀时刻,可放榜的那一刻,却犹如一块巨石猛然投入平静无波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巨浪,将整个金陵城乃至大明的朝堂,都无情地卷入了一场激烈的纷争漩涡之中。
此次会试,主考官由皇帝朱元璋亲自钦点刘三吾担任,副手则是白信蹈。说起刘三吾,在当时的大明可谓声名赫赫,无人不知。他出生于湖南茶陵的一个书香世家,家中藏书万卷,自幼便沉浸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之中。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每日手不释卷,无论是儒家经典、历史典籍,还是诗词歌赋、诸子百家,他都广泛涉猎,且能融会贯通。凭借着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他在学术领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儒。
早年,元朝朝廷听闻刘三吾的大名,多次派人前来征召,许以高官厚禄,希望他能出山为朝廷效力。然而,刘三吾却对元朝的统治深感失望,他不愿与腐朽的朝廷同流合污,毅然拒绝了元朝的邀请,选择隐居乡间,开设私塾,潜心讲学。在那段日子里,他广收门徒,将自己的学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他的课堂生动有趣,深入浅出,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思想。在他的悉心教导下,众多学子学有所成,成为当地的栋梁之才。刘三吾的声名也因此越传越远,吸引了四方学子慕名前来求学,他的私塾一时门庭若市,成为当地的文化中心。
大明建立后,朱元璋求贤若渴,广纳天下英才。他久闻刘三吾的大名,对其才华和品德极为赏识,于是多次派遣使者,带着诚挚的邀请和丰厚的礼物,前往茶陵邀请刘三吾出山。刘三吾被朱元璋的诚意所打动,同时也看到了大明王朝蓬勃发展的希望,他深感自己有责任为国家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于是欣然应允,踏上了为大明王朝效力的征程。
入仕以来,刘三吾深受朱元璋的信任与重用,参与了诸多关乎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事务。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他参与编写《大诰》。《大诰》是朱元璋亲自下令编纂的一部具有特殊意义的法令典籍,旨在将自己的治国理念、法令规章以及对臣民的训诫,以通俗易懂的文字编纂成册,在全国范围内颁布推行。刘三吾与一众饱学之士日夜操劳,他们深入研究朱元璋的治国思想,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现行法规,精心筛选、整理内容,逐字逐句地进行斟酌修改。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意义非凡的《大诰》。《大诰》颁布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它犹如一盏明灯,为广大臣民指明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稳定社会秩序、普及法制观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后,刘三吾又主持编纂《寰宇通志》。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广泛收集天下地理、人文、物产等各方面的信息。刘三吾不辞辛劳,亲自带领编纂团队,奔赴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他们翻山越岭,穿越江河湖海,深入每一个角落,详细记录当地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物产资源等情况。回到京城后,又对收集到的海量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研究,精心编纂。在刘三吾的精心组织和严格要求下,《寰宇通志》终于编纂完成。这部巨着犹如一幅详尽的江山画卷,将大明王朝的广袤疆土、丰富物产和多元文化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为国家的行政管理、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成为后世研究大明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典籍。
除此之外,刘三吾还肩负着教导诸位皇子和太孙朱雄英的重任。他深知教育对于国家未来的重要性,对待教学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在课堂上,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皇子们传授知识和治国理政的道理;在生活中,他关怀备至,言传身教,培养皇子们的品德和修养。在他的悉心教导下,诸位皇子和朱雄英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更在为人处世和治国理念上深受启发。正因如此,刘三吾在朝中威望极高,成为士林领袖,被尊称为“三老”之一。无论是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还是民间的文人墨客,都对他敬重有加,他的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和推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