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巧的是,有个养蚕的女奴正在桑树上劳作,将他们的对话听得清清楚楚。女奴不敢耽搁,赶忙将此事告诉了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深明大义,为了防止消息走漏,果断地将女奴杀了。随后,她找到重耳,神情严肃又满含期待地说:“夫君,我知道您心中有着远大的志向,那个听到你们谈话的人,我已经处理了。您不能再这样贪恋眼前的安逸,该是重新出发的时候了。眷恋妻子和贪图安乐,会毁掉您的名声,磨灭您的志向啊。”重耳却贪恋这难得的安稳,推脱道:“没有这回事,我在这里生活得很好,何必再去奔波。”姜氏见重耳执迷不悟,心急如焚,只好与狐偃暗中谋划。他们趁重耳醉酒之际,将他抬上马车,悄然送出了齐国。重耳酒醒后,发现自己身处异乡,得知是姜氏和狐偃所为,怒不可遏,拿起戈就朝着狐偃追去,口中喊道:“你为何要如此对我!”狐偃一边躲避,一边大声解释:“公子,我们都是为了您的大业着想啊!”
重耳等人继续前行,来到曹国。曹共公是个好奇心极重且毫无礼数之人,听闻重耳的肋骨与众不同,并列连成一片,竟想亲眼看看这奇特的模样。于是,当重耳在浴室洗澡时,曹共公竟不顾廉耻,带着一群人强行闯入,逼近重耳,肆意观看。僖负羁的妻子恰好看到这一幕,心中暗自叹息,回到家中对僖负羁说:“我仔细观察了晋国公子的那些随从,他们个个才华横溢、气度不凡,都有辅佐君王成就大业的才能。若是他们辅佐重耳,重耳日后必定能回到晋国登上君位。重耳一旦回国为君,以他的志向和能力,称霸诸侯是迟早的事。到那时,他必定会讨伐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这般羞辱他,定会首当其冲。你为何不趁早表明与共公不同的态度,向重耳示好呢?”僖负羁觉得妻子所言极是,便立刻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悄悄送给重耳,还在饭菜中藏了一块珍贵的玉璧,以示敬意。重耳接受了饭菜,却退回了玉璧,他感激僖负羁的善意,却不愿无故收受贵重礼物,以免欠下人情。
离开曹国后,重耳一行抵达宋国。宋襄公虽在泓水之战中遭受重创,但仍心怀仁义,敬重重耳的为人和志向。他不顾国内的困境,慷慨地赠送重耳八十匹马,希望能助他一臂之力。重耳对宋襄公的这份恩情铭记于心,带着这份感激继续前行。
不久,重耳来到郑国。郑文公和卫文公一样,目光短浅,见识浅薄,对重耳态度冷淡,不加礼遇。叔詹是郑国的贤士,他见此情景,赶忙劝谏郑文公:“臣子听闻,上天所赞助的人,常人是无法与之相比的。晋公子重耳身上有三个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或许上天正是要扶持他成为晋国的国君啊!君王您还是应以礼相待,切莫错失良机。其一,父母同姓,所生子女往往难以昌盛,可晋公子是姬姓父母所生,却能安然活到现在,此乃上天庇佑;其二,他遭受逃亡在外的祸患,而晋国局势动荡不安,上天似乎有意不让晋国安定,恐怕正是要借此机会赞助重耳,让他回国稳定大局;其三,有狐偃、赵衰、魏武子等三位才能卓越、远超常人的贤士忠心耿耿地跟随着他,这等人才齐聚,重耳日后必成大器。晋国与郑国本是同等地位的国家,他们的子弟途经此地,我们尚且应当以礼相待,更何况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望君王三思啊!”然而,郑文公刚愎自用,根本听不进叔詹的劝谏,对重耳依旧态度冷漠。重耳无奈,只能黯然离开郑国。
重耳一行人继续前行,最终抵达楚国。楚成王是个有远见卓识的君主,他深知重耳绝非池中之物,便以隆重的礼节设宴招待他。宴会上,楚成王微笑着问重耳:“公子如果日后能回到晋国,登上君位,打算用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恭敬地起身,谦逊地回答:“君王您富有四海,男女奴隶、宝玉、丝绸等珍宝应有尽有,鸟羽、兽毛、象牙、牛皮这些珍贵之物也是楚国土地上的特产。那些流散到晋国的,不过是君王的剩馀之物,我实在想不出能用什么特别的东西来报答您的恩情。”楚成王却不依不饶,笑着追问:“话虽如此,但公子总要有所表示吧。”重耳思索片刻,正色道:“倘若托君王的福,我能回到晋国为君,日后若晋国与楚国在战场上相遇,我愿退兵九十里,以报今日之恩。若这样仍不能得到君王的谅解,那我也只能左手拿着鞭子与弓,右边佩着箭袋弓套,与君王奋力一战,以保晋国尊严。”子玉在一旁听了,觉得重耳言辞傲慢,日后必成楚国大患,便向楚成王请求杀死重耳。楚成王却摆了摆手,目光深邃地说:“晋公子志向远大却态度谦卑,言辞富有文采且行动合乎礼仪。他的随从们个个态度严肃、性情宽厚,忠心耿耿,都能为他竭尽全力。反观晋惠公,为人刻薄寡恩,国内国外的人都对他憎恶不已。我听闻姬姓中唐叔的后代将会是最后衰败的,或许就是因为有晋公子这样的贤能之人可以振兴晋国吧!上天既然要让他兴盛,又有谁能使他衰败呢?违背上天的意愿,必定会招来大祸。”于是,楚成王不仅没有为难重耳,还派人将他送到秦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