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回来,就在鲁僖公二十三年,春日的暖阳虽已洒向大地,但诸国纷争的寒意却丝毫未减。齐孝公姬昭心中怒火难平,只因宋国竟未参加在齐国举行的那次至关重要的盟会,在他看来,这是对齐国权威的公然挑衅。于是,他决意兴师问罪,以彰显齐国的霸主之威。
齐孝公一声令下,齐国的精锐之师迅速集结。将士们身着厚重的铠甲,手持锋利的兵刃,在猎猎作响的军旗之下,迈着整齐而坚定的步伐,向着宋国的缗地进发。一路上,马蹄扬起滚滚尘土,大军所到之处,百姓们纷纷惶恐避让。当齐国军队兵临缗地城下时,瞬间将这座城池围得水泄不通。城外,营帐林立,攻城器械一应俱全;城内,宋军严阵以待,气氛紧张到了极点。齐孝公站在高台上,冷冷地望着缗地,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让宋国为自己的“失礼”付出代价。
时光匆匆,转眼便到了盛夏五月。宋国的国都商丘却被阴霾所笼罩,宋襄公兹父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这位一心想要在春秋乱世中成就霸业的君主,在泓水之战中遭受重创,身体和精神都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尽管太医们竭尽全力救治,但他的伤势却始终不见好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宋襄公躺在病榻上,回忆着自己的一生,那些雄心勃勃的争霸之举,那些在战场上的奋力厮杀,都如同幻影一般在眼前浮现。最终,他在痛苦与不甘中闭上了双眼,宋国上下陷入了一片悲痛之中。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为这位曾经带领他们抵御外敌的国君哀悼,哭声回荡在整个商丘城。
随着秋天的到来,楚国的军队在成得臣的率领下,踏上了新的征程。原来,陈国与宋国交好,这一举动被楚国视为背叛。楚成王熊恽大怒,遂命成得臣出兵讨伐陈国。成得臣接到命令后,迅速调集军队,一路南下。楚国军队纪律严明,军容整肃,所到之处,如秋风扫落叶般迅速。他们很快便抵达了陈国境内,展开了猛烈的进攻。陈国军队虽奋力抵抗,但终究难以抵挡楚国的强大攻势。成得臣指挥若定,率领楚军接连攻占了焦、夷两地。随后,他又下令修筑顿国的城墙,以巩固楚国在这一地区的势力。完成任务后,楚军班师回朝。子文认为成得臣此次出征功劳巨大,便力荐他担任令尹一职。然而,叔伯却对此表示担忧,他质问子文:“你这样做,将国家置于何地?”子文回答道:“我正是希望通过此举来安定国家。一个人立下了大功,却不能得到显要的职位,这样的人能够安定国家的又有几个呢?”
九月,晋国也传来了噩耗,晋惠公夷吾病逝。晋怀公姬圉即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下达了一道严苛的命令:不准国内的人跟随逃亡在外的公子重耳。他还规定了期限,若逾期不归,绝不赦免。狐突的儿子狐毛与狐偃此时正跟随重耳流亡在秦国,狐突坚决不肯召他们回国。到了冬天,晋怀公恼羞成怒,下令拘捕了狐突。他威胁狐突说:“只要你的儿子回来,我就赦免你。”狐突却毫不畏惧,义正言辞地回答道:“当儿子能够出仕时,父亲用忠诚的道理教导他,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我的儿子将名字写在策书上,给重耳呈上礼物表示忠心,如果现在又召他们回来,那是教他们背叛。父亲教儿子背叛主人,又如何能事奉君王呢?不滥施刑罚,这是君王的贤明,也是臣子的愿望。如今君王滥施刑罚来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么谁又能说自己没有罪呢?臣子已经听到你的命令了。”晋怀公听后,勃然大怒,竟不顾众人的劝阻,下令杀死了狐突。卜偃听闻此事后,推说有病,闭门不出。他感慨道:“《周书》有云:‘君王伟大贤明臣子才能顺服。’如今晋怀公自己不贤明,却以杀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样又怎能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呢?人民看不到他的德行,却只听到他杀戮的消息,他的后代又如何能长久地保持统治呢?”
十一月,杞国的国君杞成公也离开了人世。《春秋》在记载此事时,称其为“子”,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原诸国将杞国视为夷人。而且,书中并未记载杞成公的名字,这是因为杞国没有和鲁国一起结盟。按照当时的惯例,凡是同盟的诸侯,在去世时,讣告上便会写上名字,这是合乎礼的。讣告上写了名字,《春秋》也会记载他的名,否则就不记载,这样做是为了避免由于信息不清楚而出差错。在那个礼崩乐坏却又讲究名分与礼仪的时代,这些看似细微的记载,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和文化意义,它们见证了春秋时期诸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秩序与价值观念。
眼看各诸侯国间局势、机遇和转折变化游移不定,同时起伏波折不断,在暗中围观这一切的王嘉,此时此刻内心也是有说不出的“五味杂陈”之感,在轻叹一声之后不久,他便评价感悟反思起在他面前所发生的形形色色又鲜活无比的一件又一件历史大事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