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巧给杨景川热了一碗粥,让他边喝边说。
杨景川虽然聪明,不过他年岁还小。
叙述中夹杂着很多不太清楚甚至很模糊的内容。
三月以前,有个宋朝的官员跨海而来,落脚于杨家。
不到三天又有一个人从北方而来,穿着打扮都十分怪异。
杨景川只知道他是女真部落的人。
这两人和随从们在杨氏的庄园里争论不休,好像是关于什么大宋,金人,辽国燕云之类的。
后来有一天突然来了四五千辽国的军马将庄园围起来,见人就杀。
杨家的庄客们虽然战斗力也很强,但是和辽国的正规军比起来装备就不够看了。
况且他们只有不到五百人,最后庄客们只拼死救出了杨景川一个人。
其他的杨家人被杀了个干净,人头全部挂在金县城墙上示众。
要不是昨天晚上碰到了杨元嗣,他自己也凶多吉少了。
从这些零碎的细节中,杨元嗣大体拼凑出了事情的大概。
那宋人肯定是朝廷派来跟金国结盟的官员。
宋金之间有个《海上之盟》,约定了宋金共同攻辽。
这么说现在应该是宋徽宗当政了,完颜阿骨打也已经在会宁府大展拳脚了吧。
至于杨景川家族,可能是宋金之间的联络人。
只是不知为何事情泄露,引来了灭族之祸。
这样要紧的事情,没有内部奸细叛变报信是不可能让辽国知晓的。
杨元嗣将自己的判断说了出来,杨景川稍微思考了一下,恍然大悟。
仔细想来,家里的都管杨忠的表演就很值得怀疑。
杨景川按耐不住,就要去寻那叛徒。
杨元嗣安慰他稍安勿躁,起码要养好好伤,从长计议。
杨景川想了一下,就答应了下来。
七巧却不住眼的偷偷去看景川,杨元嗣心里暗笑。
想不到这丫头人小鬼大,刚见面就惦记上了。
不过他的心情却一点也轻松不起来,按照杨景川的说法,现在是北宋末年了。
也就是说金国很快就会以摧枯拉朽的势头推翻辽国在关外的统治。
接下来就是进攻北宋,中原沦陷。
自己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呢?
还是先保住这小小的山寨再说吧。
要想去改变天下大势,首先要有自己的实力。
现在自己山寨里能上战场厮杀的只有自己和刘十三。
不过这次上山的杨景川确实是专业人士。
他从小就开始练武,接受的是这个时代最系统的训练。
他一身武艺是无数个教头训练出来的,靠的是日积月累的练习。
甚至还要服用草药来增强体质。
杨元嗣这才理解了什么叫穷文富武,古代练武的投入不是一般人家能够承受的。
直到这个时候,杨元嗣才算有了个正经的领路人。
杨景川除了箭术不如杨元嗣,其他兵器搏击技巧都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杨元嗣有一身神力,速度敏捷都胜过景川不少。
过了月余,景川已经渐渐不是元嗣的对手。
景川一开始并没有看上这个年轻的土匪头子,直到见识了他神乎其技的箭术。
加上他刀法拳脚进步神速,胜过自己许多,不禁逐渐心悦诚服。
杨元嗣心里清楚,自己之所以能够进步如此之快,还是得益于远超常人的身体素质。
以前看书里面描述的那些万人敌,他是不信的。
直到自己亲身体验才知道史书还是保守了。
如果一枪一马,加上弓箭,自己对付山寨里的那些货色。
以一对百都是保守的……
山寨里粮草充足,南山都是柴火,不必担心过冬。
杨元嗣和景川,刘十三整天练习武艺,互相切磋,都有了不小的进步。
元嗣已经能够骑射,虽然准头不如步射,但是十中七八是有的。
景川的身体逐渐恢复过来,刘十三也不像以前一样胡乱挥舞铁棒,多了很多章法。
杨元嗣派人下山去买了几张好弓,六七口快刀。
自己和景川各自打造了一条长枪,刘十三则要了一条镔铁棍。
三人有了趁手的兵器,各自欢喜,更是用心苦练。
杨元嗣发现景川最近闷闷不乐,原来他还想着要找那个杨忠问个清楚,又不知道怎么办。
杨元嗣哈哈大笑,说道:“兄弟你糊涂啊,咱们是土匪,无法无天的人物。”
“将他抓到山寨上来,还不是任我们摆布?”
杨景川大喜,求着元嗣下山。
杨元嗣想了想,绑一个人他和景川足够了。
刘十三非要跟着去,怎奈马术不精,只能闷闷不乐的留下来看家。
二人收拾妥当,下山而来。
金县在辽阳府的南方,靠近大海。
渤海的冬天来的早一些,杨元嗣穿着羊皮袄,倒是不太冷。
只是天上开始下起了小雪,路上湿滑马速不敢太快,着实令人讨厌。
傍晚的时候才赶到了金县,城墙上一排木笼,里面装着首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