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水泊号称八百里,里面水道纵横芦苇丛生。
现在又是初秋天气,坐船进去了不辨道路,确实是个落草为寇的好地方。
要是三五百人藏在里面,任你十万大军也奈何不了他。
元嗣想宋江一开始可能也是这样打算的吧。
只是现在山上据说超过了八万人,这就藏不住了。
光这些人的吃喝拉撒,梁山周围几个州县都抢遍了估计也供应不上。
杨元嗣心里感叹,这真是个盲目扩张的反例,自己值得借鉴。
高俅坐在太师椅子上品着茶,丝毫不慌张。
杨元嗣问道:“不知道太尉有何御敌良策?”
高俅笑道:“那贼寇据说有八万人,我估计顶多五万人顶天了,本官禁军十万,加上你们五六万人马,瓮中捉鳖罢了。”
旁边站着一个老将满脸花白胡子,手中握着一柄大刀,笑道:“太尉自有妙计,这贼寇困在这山上,不用多少时日粮草必然用尽,到时候贼人定然不战自溃。”
杨元嗣讪讪笑道:“太尉神机妙算,下官佩服,只是咱们营寨密集,要小心火攻。”
彭城都监项元镇说道:“杨老弟过虑了,咱们是靠近水边扎寨,怕什么水?”
杨元嗣心想好话难劝该死的鬼,随他去吧。
赤旗军这边一共不到两千骑兵,杨元嗣找了一个地势比较高的山坡下扎营。
卢进义担忧的说道:“指挥使说的火攻可不能不防啊。是不是要派人联络下宋江?”
杨元嗣知道他也是没有上过阵的人,安慰道:“员外只要看着我杨字大旗,战场上没有什么兄弟情义,只有敌我。”
卢进义带着陆彪和一众庄客,只有点头称是。
元嗣私下却跟韩世忠说道:“所有人晚上睡觉的时候都要穿着轻甲,必须要保证宝炷香之内能够披挂上马,违者军法从事!”
众军素然。
一连四五天,梁山上毫无动静,元嗣知道他们对于接下来的战略估计也摇摆不定。
现在上山寨里至少有五六个山头,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策略反而是怪坏事。
到了初四的晚上,天上只有一弯月亮,地上有一层薄霜。
杨元嗣正拿着长枪在跟韩世忠切磋枪法,就听见梁山上一阵鼓响。
无数火把从山上冲了下来,宋军大营的右边也起了四五处火。
元嗣立马命令赤旗军全部上马,刘十三举着大旗紧紧跟在元嗣身边。
元嗣将弓背在身后,手里拿着长枪,观察着战场的状况。
梁山上冲下来的大约有五路军马,肯定还有至少一路绕到了宋军背后放火。
他们最前面的是马军,后面的是步卒。
马军全速冲向了宋军的大营,尤其是有一路特别彪悍,竟然直接朝着高俅的帅旗冲了过来。
后面的步卒长枪大刀的席卷而来,只是一味上前,毫不顾忌后军。
元嗣骑马站在山坡之上,知道这次宋军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梁山这种搏命打法虽然吓人,不过一开始就暴露了自己的底牌。
他们根本就不想或者是不敢跟宋军决战,一开始的战略就是突围。
但是战略太直白了也不好,如果宋军的总指挥是杨元嗣,他能保证这些梁山贼寇一个也跑不出去。
不过现在的总指挥是高俅,他老人家正躲在帐内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边叫着护卫一边向着阵后移动。
宋军中有各地驻守的都监兵马,有汴京的捧日军,天武军等。
这些军队的统帅有很多都是第一次见面,连互相熟悉都谈不上,更不用提什么熟悉配合了。
他们看哪里梁山贼寇多就杀向哪里,有那畏惧的正好相反。
眼看贼人到了眼前,反而往后退却,远远的躲了去。
还有那精锐的马军严格按照大宋军纪,向着高俅的军旗围了过来。
战场上一时间混乱无比,无数人捉对厮杀。
景川提着长枪跃跃欲试,元嗣让他稍安勿躁。
等着梁山上军马的完全都冲了下来,杨元嗣抬手,用力往下一挥,对着部下大喊:“建功立的时候到了,兄弟们奋勇杀敌!”
刘十三听了大吼一声,率先向着战场杀了过去。
其他骑兵仿佛一柄快刀,跟着杀入了战场。
杨元嗣看着四处起火的战场,一时间竟然无事可干。
他也用不着去杀那些草寇邀功,这种水平的对手也锻炼不了队伍。
不过元嗣还是小看了梁山好汉的武力,水泊边上有一小队大约百人的队伍正在宋军中横冲直撞。
为首的一员大将身材肥大,也没有穿盔甲。
他手里挥舞着大刀,砍杀宋军如同砍瓜切菜。
宋军中冲出来一骑迎着那胖山贼冲了过去,那宋将用的是大斧头,挥舞起来势大力沉,两人正是敌手。
杨元嗣看了心中也不禁感叹,禁军中还是有高手的。
这宋将穿着一身铁甲却身形灵活,旁边几个梁山的步卒想着从马下偷袭,都被砍掉了脑袋。
梁山的那个胖子眼看短时间内拿不下他,开始焦躁起来,他大吼一声,将长刀砍向了宋将的左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