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赵高权力的不断膨胀,他与李斯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激化。赵高深知李斯是他独揽大权的最大障碍,于是便设计陷害他。赵高先是故意在李斯面前表现出对百姓疾苦的关心,怂恿李斯去劝谏胡亥减轻赋税和徭役。当李斯准备进宫劝谏时,赵高却总是选择胡亥玩得正高兴的时候通知他。胡亥因此对李斯产生了极大的不满,认为他是故意在自己享乐的时候来扫自己的兴。
赵高见时机成熟,便在胡亥面前诬陷李斯。他说李斯的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期间,对陈胜吴广起义军的活动不加制止,甚至还有勾结的嫌疑。胡亥听信了赵高的话,下令将李斯逮捕入狱,并派人去调查李由的罪行。
在狱中,李斯遭受了残酷的折磨。赵高为了让他承认谋反的罪名,对他施以各种酷刑。李斯实在无法忍受痛苦,被迫承认了谋反的罪名。但他内心仍然抱有一丝希望,认为自己对秦朝有功,只要能够上书胡亥,陈述自己的冤情,胡亥一定会醒悟过来。于是,他在狱中写了一封上书,列举自己为秦朝所做的七大功劳,希望能够打动胡亥。然而,这封上书却被赵高截获,赵高将其扔到一边,说:“囚犯怎么能上书呢?”
最终,李斯被判处腰斩,夷灭三族。当他被押往刑场时,望着身边一同被押解的儿子,不禁悲叹道:“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曾经权倾一时的丞相,就这样含冤而死。
李斯的命运,是秦朝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的一生,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令人惋惜的失误。他与赵高的合作,不仅改变了秦朝的历史走向,也让自己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他的悲惨结局,也为后人敲响了警钟,警示人们在权力和利益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四、胡亥时期的社会与经济状况
1.苛政与民怨
胡亥继位后,在赵高的蛊惑下,变本加厉地推行苛政,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怨沸腾。
在赋税方面,胡亥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和维持庞大的宫廷开支,大幅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秦朝原本就实行重税政策,到了胡亥时期,赋税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田租、口赋等各种赋税名目繁多,百姓辛苦劳作一年,收获的大部分粮食都被官府征收。许多家庭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维持,只能靠野菜、树皮充饥。而且,除了正常的赋税之外,胡亥还经常以各种名义向百姓摊派额外的费用,如修建宫殿、陵墓等工程所需的物资和资金,都要从百姓身上搜刮。这使得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对秦朝的统治充满了怨恨。
徭役的繁重更是让百姓苦不堪言。胡亥继续大规模地征发百姓服徭役,用于修建秦始皇未完成的阿房宫以及骊山陵墓等大型工程。阿房宫规模宏大,建筑奢华,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了尽快完成工程,胡亥不断增加征发的人数,许多青壮年男子都被征去服徭役,导致农田无人耕种,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骊山陵墓的修建更是耗费了无数的人力和财力,据说修建陵墓的人数最多时达到了七十多万。这些服徭役的百姓不仅要承受繁重的劳动,还要面临恶劣的生活条件和残酷的监工。他们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劳作,稍有懈怠就会遭到鞭打和惩罚。许多人因为劳累过度、饥饿和疾病而死,尸体被随意丢弃在工地上,场面十分凄惨。
除了修建宫殿和陵墓,胡亥还征发百姓去戍边。秦朝的边疆地区战事频繁,需要大量的士兵驻守。胡亥不顾百姓的死活,强行征发他们去边疆服役。这些百姓远离家乡,在边疆恶劣的环境中忍受着寒冷、饥饿和战争的威胁,很多人有去无回。
胡亥的苛政引发了百姓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情绪。民怨如同干柴,一旦遇到火星,就会燃起熊熊大火。百姓们对秦朝的统治失去了信心,他们渴望摆脱这种沉重的压迫和剥削。在这种情况下,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即将爆发,而陈胜吴广起义就是这场燎原之火的导火索。
2.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这是一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农民起义,其爆发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原因。
从背景来看,胡亥统治下的秦朝,苛政猛于虎。繁重的赋税让百姓生活难以为继,大量的粮食被官府征收,许多家庭食不果腹。徭役的沉重更是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阿房宫、骊山陵墓等大型工程的修建,征调了无数的民夫,导致农田荒芜,农业生产遭受重创。同时,边疆战事不断,百姓还要被征发去戍边,在恶劣的环境中忍受着饥饿、寒冷和战争的威胁,生命安全毫无保障。
而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则是一次偶然事件。公元前209年,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了两个军官,押着九百名民夫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去防守。陈胜和吴广被指定为屯长。当他们走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时,遇上了连天大雨,道路被洪水阻断,无法按期到达渔阳。按照秦朝的法律,误期就要被斩首。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陈胜和吴广意识到,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反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