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仪式庄严肃穆,在长安未央宫举行。刘启身着龙袍,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正式宣告继承大统。这一仪式不仅象征着权力的交接,也标志着西汉王朝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3.在位期间的重大事件
(1)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是汉景帝在位期间面临的一场重大政治危机,其起因错综复杂。早在刘启为太子时,因弈棋事件误杀吴王刘濞之子,便已埋下仇恨的种子,刘濞自此怀恨在心,暗中伺机谋反。西汉初期,诸侯王势力坐大,他们在封国内拥有高度自治权,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力量也不容小觑,对中央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汉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着手削减诸侯王的封地,这一举措直接触动了诸侯王的利益,成为七国之乱的导火索。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六位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叛乱初期,叛军来势汹汹,迅速占领了大片土地。吴王刘濞亲率二十万大军从广陵出发,渡淮西进,与楚军会合后,向梁国发起猛烈进攻。梁国是西汉的重要藩国,在叛军的攻击下,梁国城池接连失守,形势岌岌可危。
面对严峻的局势,汉景帝起初试图通过杀掉晁错来平息叛乱,但并未取得成效。随后,他果断任命周亚夫为将,领兵平叛。周亚夫采取了避其锋芒、坚守不出的策略,先让梁国与叛军正面交锋,消耗叛军的有生力量。同时,他派遣轻骑兵切断了叛军的粮道,使叛军陷入了粮草短缺的困境。
在坚守数月后,叛军因粮草不济,士气低落,不得不主动发起进攻。周亚夫抓住时机,指挥军队进行反击,一举击败叛军。吴王刘濞见大势已去,率领残部逃往东越,最终被东越人所杀。其他诸侯王也纷纷兵败自杀或被杀,持续了三个月的七国之乱被成功平定。
七国之乱的平定对西汉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沉重打击了诸侯王的势力,使得中央集权得到了极大的加强。此后,汉景帝乘势下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进一步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治。
(2)立储风波
汉景帝的立储过程充满了曲折。最初,景帝立栗姬之子刘荣为太子。栗姬深得景帝宠爱,刘荣也因此成为储君的热门人选。然而,栗姬心胸狭隘,缺乏政治智慧,这为刘荣的太子之位埋下了隐患。
长公主刘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想将女儿阿娇许配给刘荣,但遭到了栗姬的拒绝,这使得长公主对栗姬怀恨在心。此后,长公主转而与王娡结盟,将阿娇许配给王娡之子刘彻。长公主经常在景帝面前诋毁栗姬,夸赞刘彻聪明伶俐、品德高尚。
与此同时,王娡也在暗中谋划。她利用景帝对栗姬的不满,设计激怒景帝。一次,景帝生病时,曾试探栗姬,希望她在自己死后能善待其他皇子。栗姬不仅没有答应,还出言不逊,这让景帝对她彻底失望。
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景帝终于下定决心废除刘荣的太子之位。刘荣被废后,栗姬也失宠,最终忧郁而死。
在刘荣被废后,刘彻成为太子的有力竞争者。王娡善于利用后宫的各种势力,她与长公主联手,在景帝面前不断为刘彻说好话。刘彻自身也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和智慧,深得景帝喜爱。最终,景帝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
在这场立储风波中,后宫势力起到了重要作用。长公主和王娡的结盟,以及她们在景帝面前的活动,对刘彻被立为太子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而栗姬的失势和刘荣的被废,也与后宫的争斗密切相关。这场立储风波不仅影响了西汉皇室的内部格局,也为后来汉武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4.晚年与去世
汉景帝后元三年,刘启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疾病缠身且病势日益加重。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开始着重对太子刘彻进行培养和嘱托。他为太子主持加冠礼,希望刘彻能借此仪式更快成熟起来,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
临终前,刘启对刘彻谆谆教诲:“人不患其不知,患其为诈也;不患其不勇,患其为暴也。”他不仅希望刘彻知人、知己,更要知机、知止。刘启似乎已察觉到刘彻有许多异于自己的品质,相信把天下交给他是放心的,故而没有过多的嘱咐。
不久后,刘启病死于长安未央宫,享年48岁。二月癸酉日,他被安葬于阳陵。朝廷为其定谥号“孝景”皇帝,“景”有布行刚义之意,这一谥号从侧面反映了他的政治状况及性格特征。刘启的离世,标志着西汉文景之治时代的结束,同时也开启了汉武帝刘彻的辉煌统治。
三、刘启的性格特点
1.早年的“熊孩子”形象
汉景帝刘启在太子时期,曾有过一些鲁莽暴躁的行为,尽显“熊孩子”形象。其中,最为着名的当属棋盘杀人事件。当时,吴王刘濞的太子到长安朝见,与刘启一同下棋。在棋局中,两人发生争执,刘启一怒之下,抄起棋盘就砸向对方,竟将吴王太子当场砸死。这一冲动之举,不仅让吴王刘濞怀恨在心,也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埋下了隐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