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刘裕暗中与北府兵残余兵将取得联络,等待时机反攻桓玄。元兴三年(404 年)二月,刘裕以打猎为借口,聚集北府兵残余兵将一千七百余人,在京口举兵起义。他们歼灭了桓楚在京口的兵力,杀死桓修。众人推举刘裕为盟主,传布檄文至四方,各地纷纷响应。
桓玄得知刘裕起义的消息后,大为震惊,急忙派猛将吴甫之、皇甫敷抵御。三月,刘裕与吴甫之在江乘遭遇。吴甫之是桓玄的得力战将,勇冠三军。但刘裕毫不畏惧,手持长刀,冲入敌阵,左砍右杀,如入无人之境。他的勇猛鼓舞了士兵们的士气,众人奋勇杀敌,一举斩杀吴甫之。随后,刘裕又在罗落桥与皇甫敷相遇。皇甫敷率数千人将刘裕团团围住,但刘裕临危不惧,奋力拼杀。在战斗中,刘裕被敌军重重包围,情况十分危急。就在这时,刘裕的援军赶到,里应外合,击败敌军,斩杀皇甫敷。
接着,刘裕乘胜进军,直逼覆舟山。桓玄派桓谦、卞范之率领大军在覆舟山抵抗。此时,刘裕的军队人数较少,但士气高昂。刘裕采用疑兵之计,让士兵们在山上多插旗帜,迷惑敌军。桓谦等人以为刘裕的军队人数众多,心生怯意。刘裕趁机率领士兵们奋勇冲锋,喊杀声震天动地。桓谦的军队顿时大乱,纷纷溃逃。刘裕乘胜追击,攻入建康城。桓玄见大势已去,带着晋安帝仓皇出逃。
晋安帝在江陵复位,但桓氏势力仍盘踞在荆州并反攻江陵。直至义熙元年(405 年),晋军才成功收复江陵,驱逐了当地桓氏势力,迎安帝返回建康。至此,桓玄之乱被彻底平定,刘裕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果断的决策,成为东晋朝廷的中流砥柱,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3.统一南方的征程
平定桓玄之乱后,刘裕并未停下统一南方的脚步,他将目光投向了各个割据势力,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智慧,逐一消灭对手,为南方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义熙五年(409 年),刘裕决定北伐南燕。南燕主慕容超不断侵扰东晋边境,掳掠百姓,给边境地区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刘裕认为时机已到,亲自率领大军出征。他采用了奇袭战术,率领军队越过天险大岘山。当军队成功越过这一险要之地后,刘裕信心大增,他深知此时士兵们有了必死的决心,且当地田野里的粮食也可解决军队的粮草问题。南燕军队没想到晋军会如此迅速地越过天险,顿时陷入慌乱。刘裕指挥军队迅速推进,先后攻克临胊等重要城池,随后将南燕都城广固城团团围住。在围城期间,刘裕一方面加强军事进攻,另一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安抚百姓,争取民心,同时就地取粮,解决军队的后勤供应问题。慕容超向当时的强国后秦求救,但后秦的援军被刘裕部署的军队成功击退。最终,在义熙六年(410 年),刘裕攻破广固城,南燕灭亡。
然而,就在刘裕北伐南燕之时,盘踞岭南和番禺的卢循趁机派兵攻击江州。卢循是孙恩起义的余部,在岭南地区发展势力,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他趁东晋后方空虚,率领军队沿赣江北上,直逼建康。刘裕得知消息后,迅速做出反应。他一方面派遣水军袭取番禺,切断卢循的后路;另一方面率领主力部队迅速回师,正面攻打卢循。在东晋军的前后夹击之下,卢循的军队逐渐陷入困境。双方在长江沿线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斗,刘裕凭借出色的指挥和军队的顽强作战,最终击败了卢循。卢循率领残部逃亡,后在交州被当地守军击败,投水而死。
义熙八年(412 年),刘裕将目标指向了占据荆州和豫州的刘毅。刘毅也是东晋的一位重要将领,在平定桓玄之乱中曾与刘裕并肩作战,但后来逐渐与刘裕产生矛盾,企图割据一方,与刘裕分庭抗礼。刘裕决定先发制人,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刘毅。他采用了声东击西的策略,表面上做出进攻其他方向的假象,实则暗中调集军队向荆州进发。当刘毅还未反应过来时,刘裕的军队已经兵临城下。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刘毅战败,最终缢死于牛牧佛寺。
同年,刘裕派朱龄石攻打谯蜀。谯蜀是由谯纵在蜀地建立的割据政权,占据着益州等地。在战前,刘裕仔细分析了谯蜀的防御策略。他判断谯蜀可能会将重兵集中在涪城和黄虎等地,于是做出了正确的决策:以大军从外水进攻成都,同时派出疑兵从内水佯攻。朱龄石按照刘裕的部署,率领军队迅速出击。谯蜀的军队果然被刘裕的疑兵所迷惑,将主力调往内水。朱龄石趁机率领大军从外水直逼成都,最终成功灭掉谯蜀,占领蜀地。
义熙十一年(415 年),刘裕又对司马休之发动了进攻。司马休之是东晋宗室,在荆州地区拥有一定的势力。他对刘裕的专权不满,企图联合其他势力反抗刘裕。刘裕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司马休之。在战斗中,刘裕充分发挥军队的优势,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先后击败司马休之的军队。司马休之被迫逃往北方,投靠后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