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投身北府军的契机
东晋时期,为应对频繁的战事和外部威胁,朝廷实行了一系列征兵政策。其中,招募流民和地方豪强的私兵是重要的兵源补充方式。北府军作为东晋的精锐部队,在当时的军事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兵员主要来自北方流民中的骁勇之士。
晋安帝隆安三年(399 年),五斗米道道士孙恩在会稽起兵反晋,东南八郡纷起响应,朝野震惊。这场起义来势汹汹,迅速蔓延,严重威胁到东晋朝廷的统治。晋廷急忙派卫将军谢琰、前将军刘牢之前往镇压。
此时,刘裕已从军,成为北府军将领、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或许是由于孙无终的荐举,刘裕转入刘牢之的麾下,担任参军。十二月,刘牢之率部抵达吴地,派刘裕领数十人侦察义军的动向。不料,刘裕等人遭遇数千义军。在随从战死大半的情况下,刘裕仍手舞长刀,酣战不止。后来,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及骑兵主力相继前来,起义军溃退,刘裕乘胜收复山阴,孙恩逃回海上。此次战斗,刘裕凭借勇猛和果敢崭露头角,也正式开启了他在北府军中的辉煌征程。
三、军事崛起之路
1.镇压孙恩起义
自投身北府军后,刘裕迎来了展现军事才能的绝佳契机——镇压孙恩起义。在这场持续数年的战斗中,他凭借勇猛无畏的作战风格和卓越的军事智慧,多次击败起义军,逐渐崭露头角。
隆安三年(399 年)十二月,刘裕领数十人侦察起义军动向时,遭遇几千名起义军。双方力量悬殊,随从战死大半,但刘裕毫不畏惧,手持长刀,奋勇杀敌。他的勇猛震慑了起义军,使其不敢轻易靠近。在这危急时刻,刘牢之之子刘敬宣及其所率领的骑兵主力及时赶到,与刘裕内外夹击,成功击退起义军,并乘胜收复山阴。此役,刘裕以少敌多,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战斗能力,初露锋芒。
隆安四年(400 年)五月,孙恩攻占会稽郡,并杀害谢琰。十一月,刘牢之再次东征,孙恩不敌败退。刘牢之驻守上虞,派遣刘裕在句章城驻守。句章城矮小,士兵又不到数百名,但刘裕毫不退缩。他常常披坚执锐,身先士卒,每战都冲锋在前。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士气大振,多次成功击退起义军的进攻。当时,“东伐诸帅,御军无律,士卒暴掠,甚为百姓所苦”,唯有刘裕法令明整,所到之处,百姓无不亲赖。他不仅作战勇猛,还善于安抚百姓,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和信任。
隆安五年(401 年)春,孙恩多次攻打句章城均未成功,随后转攻海盐县。刘裕放弃句章城进行追击,在海盐县城旧址筑起城池。起义军连日攻城,城内兵力空虚。刘裕见状,挑选几百人组成敢死队,让他们脱掉盔甲,手持短兵器,击鼓呐喊冲出城。起义军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震慑,士气大丧,丢盔卸甲逃散,大帅姚盛被斩。然而,刘裕深知双方兵力悬殊,于是假装弃城而逃,诱使起义军蜂拥进城。他趁其懈怠,发兵伏击,大败义军。此役,刘裕巧妙运用计谋,以少胜多,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智慧。
同年六月,孙恩带领十几万人马准备突袭丹徒。刘裕日夜兼程赶路,与起义军同时抵达。当时,起义军和北府军众寡悬殊,又加上长途急行军十分疲惫,而丹徒守军又无斗志。但刘裕毫不畏惧,果断带兵出击。他身先士卒,冲入敌阵,与起义军展开殊死搏斗。在他的激励下,士兵们奋勇杀敌,大败孙恩。孙恩虽兵多将广,但仍企图进攻京城,因其战船高大且遭遇风暴,十天后才到达白石。后得知刘牢之已撤回京师且朝廷已有防备,就转而进攻郁洲。
八月,刘裕追击孙恩至郁洲,再次将其击败。十一月,刘裕在海盐再次战胜孙恩。此后他三战皆胜,俘虏上万起义军,起义军因饥饿、疾病等原因死去大半,从浃口撤至临海。最终,孙恩畏惧被擒,在临海投海而死。
在镇压孙恩起义的过程中,刘裕凭借着勇猛的作战风格、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出色的指挥能力,多次击败起义军,为东晋朝廷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名声也因此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东晋末年一位备受瞩目的军事将领。
2.平定桓玄之乱
孙恩起义极大地消耗了东晋朝廷的兵力,致使京城防卫空虚,这给了野心勃勃的桓玄可乘之机。桓玄出身桓氏家族,凭借家族的势力和自身的权谋,逐渐掌控了荆州等地的军政大权。元兴元年(402 年),司马元显带兵攻打桓玄,刘裕协助刘牢之抵御。然而,刘牢之未听刘裕劝阻,派儿子与桓玄讲和。桓玄攻占京师后,任命刘牢之为会稽内史,实则夺其兵权。刘牢之想拉刘裕一起起义,刘裕拒绝,他深知此时桓玄势力正盛,贸然行动无异于以卵击石。
桓玄掌权后,野心进一步膨胀。元兴二年(403 年),他逼迫晋安帝退位,自立为帝,国号楚。桓玄称帝后,意图瓦解北府兵,剿杀北府兵旧将。刘裕审时度势,暂时投靠桓玄以保存实力、韬光养晦。因刘裕屡立战功且在北府旧部中颇具声望,桓玄任命他为中兵参军。桓玄的堂兄桓谦曾问刘裕对桓玄称帝的看法,刘裕假意奉承,称桓玄功德盖世,晋室早已失去民心,称帝乃是顺应天意。桓玄因此对刘裕放松了警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