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早年经历
公元541年,杨坚出生于冯翊般若寺。据说他出生时,寺内紫气萦绕,并有尼姑预言此子前途不可限量。幼年时期,杨坚在寺院中度过,长达十二年的寺院生活,使他受到了佛教文化的熏陶,养成了沉稳、坚毅的性格。
十四岁时,杨坚凭借父亲杨忠的功勋,被京兆尹薛善征辟为功曹,正式踏入仕途。此后,他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家族的影响力,仕途顺遂。十五岁时,他被西魏皇帝授为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成纪县公;十六岁时,又迁骠骑大将军,加开府。
北周建立后,杨坚继续在官场中稳步上升。周明帝即位后,封杨坚为大兴郡公。此时的杨坚,虽然年纪轻轻,但已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领导风范,引起了朝廷上下的广泛关注。然而,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地位的不断提升,他也逐渐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
北周武帝时期,杨坚的长女杨丽华被选为太子宇文赟的妃子,这使得杨坚的地位更加稳固。但同时,他也成为了一些权臣的眼中钉。齐王宇文宪曾对武帝说:“杨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下,请早除之。”内史王轨也多次向武帝进言:“皇太子非社稷主,杨坚貌有反相。”武帝虽然对这些言论有所疑虑,但并未对杨坚采取实质性的行动。
尽管面临着诸多政治困境和挑战,杨坚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谨慎。他一方面努力巩固自己的势力,结交各方豪杰;另一方面,他也积极参与朝廷的各项事务,展现出了出色的政治智慧和谋略。在北周灭北齐的战争中,杨坚率领军队立下了赫赫战功,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在朝廷中的威望。
周武帝去世后,太子宇文赟即位,即北周宣帝。杨坚的女儿杨丽华成为皇后,他本人也被晋升为上柱国、大司马,掌握了重要的军政大权。然而,宣帝是一个荒淫无道、猜忌多疑的君主,他对杨坚的权势日益忌惮,甚至曾对杨丽华说:“必族灭尔家!”并多次欲对杨坚下手。在这种险恶的政治环境下,杨坚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应对,时刻保持警惕。
为了避免宣帝的猜忌,杨坚主动请求出藩,前往亳州任职。这一举措暂时缓解了他与宣帝之间的矛盾,也为他日后的发展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在亳州期间,杨坚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到来。
杨坚的早年经历充满了坎坷和挑战,但他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敏锐的洞察力,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下来,并逐渐积累了强大的势力,为他日后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夺权建隋
北周宣帝宇文赟在位时,荒淫无道,不理朝政,还同时立了五位皇后,导致朝政混乱,民怨沸腾。公元580年,宣帝突然病重,临终前召刘昉、颜之仪等大臣入宫,欲托孤辅政。然而,宣帝在弥留之际已无法言语,刘昉为了自身利益,与郑译商议后,决定假传圣旨,让杨坚入宫辅政。
杨坚起初对这一邀请心存疑虑,但在刘昉等人的劝说下,最终决定接受。他迅速入宫,掌握了宫廷禁卫大权,并以宣帝遗诏的名义,都督内外诸军事,总揽朝政。这一举措引起了北周宗室和部分大臣的强烈不满。
北周宗室中,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等五王,对杨坚的专权极为警惕。他们认为杨坚有篡夺皇位的野心,于是密谋策划,企图除掉杨坚。一次,赵王宇文招邀请杨坚到他的府邸赴宴,在宴会上埋伏了刀斧手,准备伺机刺杀杨坚。杨坚带着杨弘、元胄等亲信前往,席间,宇文招多次试图动手,但元胄察觉了危险,始终护卫在杨坚身边,使宇文招未能得逞。事后,杨坚以谋反罪将赵王宇文招等人诛杀,消除了宗室的威胁。
除了宗室的反对,一些地方势力也对杨坚的掌权表示不满。相州总管尉迟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等,先后起兵反对杨坚。尉迟迥是北周的元老重臣,他在相州起兵后,迅速集结了数十万兵力,声势浩大。杨坚果断任命韦孝宽为行军元帅,率领大军前往平叛。在战争中,杨坚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政治智慧,他一方面派遣使者前往各地,安抚人心,稳定局势;另一方面,他对军队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和部署,激励将士奋勇作战。经过数月的激战,韦孝宽率领的军队最终击败了尉迟迥,平定了相州之乱。随后,司马消难和王谦的叛乱也相继被平定。
在平定了内外反对势力后,杨坚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公元581年,杨坚迫使北周静帝宇文阐禅位,正式登基称帝,建立了隋朝,改元开皇,定都长安。
为了巩固新政权,杨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上,他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军事上,改革府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些改革措施为隋朝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