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业契机与比亚迪诞生
在比格电池有限公司工作期间,王传福敏锐地察觉到了电池行业潜藏的巨大商机。当时,手提电话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而充电电池作为手提电话的关键部件,其市场需求也必然会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日本宣布放弃镍镉电池的生产,这无疑为国内企业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市场空白。王传福意识到,只要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实现电池生产的规模化,就有可能在这个领域做出一番大事业。
1995年2月,王传福毅然辞去了研究院的稳定工作,决定与表哥吕向阳一起创立比亚迪公司。然而,创业并非一帆风顺,资金问题成为了他们面临的首要难题。对于刚刚起步的他们来说,要建立一条现代化的电池生产线,所需的资金是一个天文数字。但王传福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凭借着自己在行业内积累的人脉和信誉,四处筹集资金。表哥吕向阳对他的创业计划十分支持,为他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援助。此外,王传福还积极与一些合作伙伴沟通协商,争取到了他们的投资和支持。
在解决了资金问题后,王传福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公司的建设和生产中。他没有盲目地追求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线,而是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一种独特的生产模式——“高科技 - 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他将电池生产的流水线拆分成300道工序,设计出几元钱的定位夹具,通过人工与夹具的配合,实现了电池的高效生产。这种生产模式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比亚迪在电池市场上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
1995年下半年,王传福带着比亚迪的产品找到了台湾最大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比亚迪产品优秀的品质和低廉的价格,让大霸眼前一亮。当年底,大霸毫不犹豫地将原本给三洋的订单转给了比亚迪。这一订单的成功拿下,不仅为比亚迪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让比亚迪在电池市场上崭露头角,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独特生产模式与成本控制
王传福采用的“高科技 - 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是比亚迪在电池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当时,日本企业凭借自动化生产线占据了电池市场的主导地位,但这种生产线成本高昂,对于刚刚起步的比亚迪来说,是难以承受的。王传福另辟蹊径,将高科技与劳动密集型生产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他把电池生产的流水线拆分成300道工序,针对每一道工序设计出几元钱的定位夹具。这些夹具看似简单,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在电池组装过程中,螺丝孔需要精准对准小洞,女工只需将零件放在夹具上,就能保证位置的准确性,避免了因人工操作不当而导致的误差。通过这种方式,比亚迪用相对较低的成本实现了较高的生产精度。
在成本控制方面,王传福更是下足了功夫。他直接介入供应商的材料开发环节,利用比亚迪强大的科研能力,与供应商共同制订降低成本的方案。以镍镉电池所需的负极制造材料钴为例,进口国外性能较好的钴成本极高,这无疑会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比亚迪与深圳某公司合作,对国内外钴的品质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两者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他们制定了详细的提高国产钴品质的办法。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使国产钴达到了国际品质要求,同时成本较国外产品降低了40%。由于负极材料在电池生产中应用广泛,仅此一项,比亚迪一年就可以节省数千万元的成本。
此外,王传福还注重在工艺、原料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成本优化。他鼓励员工积极提出改进建议,对生产工艺进行不断创新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废品率。在原料采购方面,他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争取到了更优惠的采购价格。同时,加强对原料质量的检测和控制,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这种独特的生产模式和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让比亚迪在电池市场上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200人的小作坊,用100万成本做出了日产4000块电池的成绩,产品价格不到日本竞品的1/3。凭借着价格优势和稳定的产品质量,比亚迪迅速打开了市场,逐渐取代了日本企业在电池市场的垄断地位,成为了全球知名的电池生产商。
3.电池业务的市场拓展与成就
凭借独特的生产模式和出色的成本控制,比亚迪的电池产品在市场上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为其市场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5年下半年,王传福将比亚迪的产品送给台湾最大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试用,产品优秀的品质和低廉的价格,迅速引起了大霸的浓厚兴趣。当年底,大霸果断地将原本给三洋的订单转给了比亚迪。这一关键订单不仅为比亚迪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更成为了比亚迪电池业务打开市场的重要突破口,让比亚迪在行业内崭露头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