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湖州之民西行,是为百姓生计;留众于池州安顿,亦是为民谋福。
萧有和心系民生,参照池州地籍,力主将无主之地分予湖州移民。
太平军此策一出,湖州百姓如同久旱逢甘霖,一颗心稳稳落定。
经此一番,在萧有和主导下的太平军,于民间的风评大幅好转,对太平军的感激与拥护如潮水般涌起。
萧有和虽已推行土地分配政策,却始终放心不下。
部队即将撤离,他深知此时了解政策实际执行情况与市井民情的重要性。于是,他带着智囊赖汉英,以及坚守承诺、一直跟随观察太平军的浙江巡抚马新贻,一行数人换上寻常百姓服饰,悄然步入池州街头。说起这马新贻也是个君子,萧有和虽未限制其自由,但马新贻生性耿直,既已答应留下观察,便一步未离,如今也跟随着萧有和,眼神中满是审视与探究。
十月的池州,褪去了秋日的燥热,尽显独特的斑斓景致。街头巷尾,桂树肆意散发着馥郁甜香,细碎的金色小花藏于枝叶间,微风拂过,簌簌飘落,好似为地面铺上一层轻柔的薄毯。阳光不再炽热,而是带着几分柔和,均匀地为青石板路镀上一层暖光。远处山峦,枫叶开始泛红,与依旧葱茏的松柏相互交织,色彩层次分明,宛如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彩画。田间,不见金黄稻穗沉甸甸低垂的丰收盛景,唯有农人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穿梭在因战乱而荒芜的土地间,精心整理着田亩。尽管此刻土地尚显贫瘠,但他们脸上分明洋溢着对来年丰收的热切期望。池塘里,荷叶虽已开始枯萎,却仍带着几分倔强,残荷与水中倒映的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池州的十月,既有战乱遗留的丝丝悲凉,又有秋意渐浓的悠然诗意,对于刚分得土地的百姓而言,这无疑添了一份别样的安稳与惬意,就如萧有和一心为大家营造的生活,满是希望的曙光。
萧有和身着一袭素净长袍,身姿挺拔却步伐悠然,他的目光平和地扫过街头的一切。看着眼前的百姓们,虽生活依旧清苦,却满是对未来憧憬的模样,心中暗自感叹,中国老百姓实在淳朴,只要远离战乱纷扰,他们便能凭借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变化。这来之不易的安宁场景,正是他日思夜想、一心所盼的。
此时,不远处,湖州移民老人甲大在儿子甲小乙的搀扶下,带着蹦蹦跳跳的孙子甲一丁匆匆赶来。
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他一眼便认出了萧有和,正是那日在湖州雨夜中,镇定自若组织大家撤离,信誓旦旦答应给大家太平生活的年轻王爷。
此刻,老人眼中满是炽热的感激,几步上前,双手因激动而颤抖着,紧紧拉住萧有和的手,声音也因太过激动而微微发颤:“殿下啊,您带着咱西行,又在池州给大伙寻了安稳的落脚处,还分了田地,这份大恩,咱没齿难忘!” 老人回想起往昔四处漂泊、食不果腹的日子,再看看如今即将安稳的生活,眼眶瞬间泛红,说着便要躬身下拜。萧有和见状,急忙双手稳稳扶住老人,脸上挂着一如既往的温和笑意,轻声道:“老人家,千万别客气。咱们太平军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有安稳的家。”赖汉英在一旁正感受着这军民和谐的一幕,冷不丁瞧见了马新贻眼角的不屑。心道:你个该死的俘虏,怎么会理解殿下的高妙。
老人用力点头,感慨道:“殿下啊,以前咱四处漂泊,吃了上顿没下顿,心里满是惶恐。如今在池州,有了地能种,日子踏实了。可俺就纳闷,您为啥对咱百姓这么上心呢?”
萧有和目光坚定,认真说道:“老人家,百姓是根基,根基稳了,咱们的大业才有希望。我自幼便见百姓受苦,发誓要改变这一切。只有大伙都过上好日子,这天下才算是太平。”
儿子乙在一旁忍不住插话说:“殿下啊,那么多艰难险阻,您从未退缩,一直带着我们。大伙心里都清楚,跟着您,有盼头!”
萧有和微笑着看向他:“兄弟,这是我们共同的路。只要齐心协力,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这时候,老人的孙子甲一丁眨着圆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盯着萧有和,口齿不清地问道:“叔叔,你们能不走吗?” 说完,小手还紧紧拽着爷爷的衣角。老人赶忙拉了一把孙子,满脸歉意地道歉:“孩子不懂事,殿下勿怪!”
萧有和心里一阵酸涩,他比谁都清楚,太平军一旦撤离,分给这些百姓的土地大概率会被豪强地主无情收回。可当下局势所迫,他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强颜欢笑,示意老人自己没有怪罪的意思,然后轻轻摸着小孩的头,道:“叔叔不能留下呢,因为坏人还在欺负穷人,叔叔还要去其他地方,赶走那些欺负穷人的人。”
小孩又眨巴着清澈的大眼问:“你们还会回来吗?”一旁的赖汉英听着孩子的话若有所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