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界的三月,桃花始盛。
蔡佳轩负手立于易教总坛前的望仙石旁,看弟子们背着药篓、持着竹杖,三三两两从石阶上鱼贯而下。春风拂过,将他们青衫上的云纹暗绣吹得灵动欲飞,恰似一群振翅欲翔的仙鹤。
“表哥师父,我带一队去青州。”黄豆豆走到他身旁,语气里透着几分雀跃与坚定。她是蔡佳轩表妹的转世,生得一双杏眼,笑起来时眼角微微上挑,煞是灵动。此刻,她腰间悬着的药囊随着身体轻晃,发出细碎的声响,那是她平日里采集的各种草药。
蔡佳轩点头,目光在她身上停留片刻:“昆仑界青州近日有瘟疫,你此去切记谨慎。若遇难处,可持此符纸传讯于我。”说着,他将一张画着玄妙符文的纸笺递给黄豆豆。
黄豆豆郑重接过,收入袖中,而后对着蔡佳轩福了福身,转身招呼起自己队中的弟子。这一队共有五人,皆是年轻弟子,眼中透着对济世之行的期待与憧憬。
山下,有一村落名曰“望仙村”,因靠近昆仑,村民们对修仙者多有敬畏。此刻,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村民正围坐在一起,议论着易教弟子下山之事。
“听说易教的弟子们都会仙术,能治百病呢。”一个中年妇人满脸期待地说道。
“那是自然,我前些日子在山上见过他们,一个个都仙风道骨的。”一个猎户模样的男子接过话茬,“我还听说,他们的大弟子黄豆豆姑娘,是昆仑上仙的表妹转世,本事可大了。”
正说着,黄豆豆一队人已来到村口。村民们见状,纷纷起身,脸上带着些许拘谨与好奇。
黄豆豆微笑着走上前,对着众人福了福身:“诸位乡亲,我等乃易教弟子,此番下山,是为悬壶济世。若有身体不适或遇邪祟之事,皆可告知我等。”
她的声音清脆如银铃,落在村民们耳中,只觉说不出的亲切。当下便有一个老汉颤巍巍地走上前:“姑娘,我家小孙子不知怎的,连日来高烧不退,吃药也不见好,您能否去看看?”
黄豆豆闻言,忙道:“老伯莫急,我这便随您去。”说罢,示意其他弟子在村口稍作停留,自己则跟着老汉往村里走去。
老汉家住在村西头,是一间简陋的土坯房。一进门,便听见屋内传来孩童的咳嗽声,夹杂着妇人的抽泣声。黄豆豆快步走进里屋,只见床上躺着一个五六岁的孩童,小脸烧得通红,眉头紧皱,显然十分难受。
“让我看看。”黄豆豆轻声说道,伸手轻轻按在孩童的手腕上,细细诊脉。片刻后,她眉头微蹙,又翻开孩童的眼皮看了看,而后从药囊中取出一根银针,在火上烤了烤,找准穴位,轻轻刺入。
孩童吃痛,轻轻哼了一声,却在银针刺入后不久,脸上的潮红渐渐退去,呼吸也变得平稳了些。妇人见状,忙跪下致谢:“多谢仙姑,多谢仙姑救了我家孩子。”
黄豆豆连忙将妇人扶起:“大姐莫要多礼,此乃我等份内之事。这孩子是受了风寒,又染了些邪毒,我已用银针为他泄了毒,再服几副药便可痊愈。”说罢,她取出一张药方,递给老汉,“老伯可按此方去镇上抓药,每日煎服两次,三日后便可好转。”
老汉接过药方,眼中满是感激:“仙姑大恩,我等没齿难忘。”
黄豆豆笑着摆了摆手,走出屋子。此时,屋外已聚集了不少村民,见她出来,纷纷围上前,诉说着自己或家人的病痛。黄豆豆一一耐心倾听,为他们诊脉、开方,遇到病情较重的,便让弟子随他们回家,亲自上门治疗。
与此同时,其他几队弟子也在不同的地方忙碌着。在扬州,一队弟子遇到了一个被妖邪缠身的书生。那书生面色苍白,眼神呆滞,整日里胡言乱语,家人请了不少道士和尚,都未能治好。易教弟子仔细查探后,发现是一只附身在古画上的精怪作祟。他们摆下法阵,引精怪现形,而后以竹杖击之,终将精怪收服,书生也随之恢复了正常。
在荆州,一队弟子遇到了一场严重的水灾。洪水冲垮了房屋,淹没了农田,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弟子们见状,纷纷施展法术,筑起堤坝,阻挡洪水;又帮助百姓搭建临时住所,发放食物和药品。一位擅长医术的弟子还亲自到各个帐篷中,为受伤的百姓治疗伤口,传授防疫知识。
在幽州,一队弟子遇到了一个被贪婪之心蒙蔽的富人。那富人平日里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却在自己身患重病时,妄图用钱财收买易教弟子为他治疗。弟子们并未被钱财所动,而是耐心地劝导他,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起初,富人并不以为然,甚至对弟子们恶语相向。但弟子们并未放弃,他们每日都来为他诊病,同时给他讲述一些因果报应的故事。渐渐地,富人的内心开始发生变化,他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并表示今后一定痛改前非,造福百姓。
时光荏苒,春去秋来。易教弟子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们所到之处,百姓们无不夹道欢迎,感恩戴德。黄豆豆作为大弟子,更是以身作则,带领弟子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解决了一桩又一桩难题。她的善良、智慧和勇气,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和爱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