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四年(公元243年)春天,曹芳迎来了他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加元服。这意味着他已经长大成人,可以亲理朝政了。加元服仪式结束后,他高兴地赏赐群臣,与大家一同庆祝。四月乙卯日,曹芳又立甄氏为皇后,还大赦天下,希望能给国家带来新的气象。然而,五月初一,却发生了日食,且是日全食,天空瞬间变得黑暗,仿佛预示着未来的风雨。
到了七月,曹芳为了缅怀那些为魏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先辈们,下诏在太祖庙庭祭祀故大司马曹真、曹休、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等一众功臣。这一年的冬天十二月,远在海外的倭国女王俾弥呼派遣使者前来魏国,献上珍贵的礼物,魏国与倭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正始五年(公元244年)的春天,二月的微风轻柔地拂过洛阳城,却未能吹散朝堂上的紧张气氛。曹芳坐在高高的御座之上,神色凝重地下达诏书:令大将军曹爽率领大军征讨蜀汉。这一决策,让朝堂瞬间陷入议论纷纷之中,有人认为这是开疆拓土的良机,也有人担忧此举会让魏国陷入战争的泥沼。
时光匆匆,转眼间到了四月初一,天空突然出现日食,日光渐渐被黑影吞噬,天色变得昏暗起来。在古人眼中,这是不祥之兆,一时间,民间流言四起,人心惶惶。
五月癸巳日,曹芳在学业上又有了新的成就,他将《尚书》研读通透。为了表达对先圣的敬重,也为了彰显自己对学问的重视,他效仿之前的祭祀之礼,命太常带着太牢之礼前往辟雍祭祀孔子,让颜渊配享。祭祀结束后,他还兴致勃勃地赏赐了太傅司马懿、大将军曹爽以及为他讲解《尚书》的侍讲们。
然而,前线的战事却并不顺利。五月丙午日,大将军曹爽灰溜溜地率领大军返回。此次征蜀,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战果,朝堂之上,对曹爽的质疑声越来越大。
秋天八月,又一则噩耗传来,秦王曹询病逝。曹询的离去,让曹芳心中满是悲痛,他失去了一位亲人,也让魏国的宗室力量有所削弱。
九月,鲜卑族主动归附魏国。这原本是一件好事,为了安置这些鲜卑人,魏国在辽东设立属国,并建立昌黎县,让鲜卑人在此安居乐业。这一举措,加强了魏国与鲜卑族的联系,也为边境的稳定带来了一丝希望。
冬天十一月癸卯日,曹芳下诏,在太祖庙庭祭祀故尚书令荀攸。望着太庙中荀攸的牌位,曹芳陷入沉思,他想起那些为魏国建立立下赫赫战功的先辈们,心中满是敬意。只是,对于配享太庙的人选,朝堂上一直存在争议。臣子松之认为,魏国配享太庙的名单中没有荀彧,大概是因为荀彧晚年与曹操意见不合,且严格来说他不算魏臣。至于程昱入选而郭嘉落选,钟繇排位在荀攸之前,其中的缘由却难以知晓。还有许褚,徐他谋逆时许褚心有所感,他的忠诚堪比金日磾,潼关之战时,若不是许褚拼死护主,曹操恐怕性命难保,许褚的功绩超过典韦,可如今太庙祭祀有典韦却没有许褚,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十一月己酉日,魏国将秦国重新改为京兆郡。十二月,司空崔林也因病去世。这一年,魏国经历了太多的变故,有战争的失利,有亲人的离去,也有朝堂重臣的陨落,一切都让曹芳感到心力交瘁。
正始六年(公元245年)的春天,二月丁卯日,南安郡再次发生地震。大地剧烈摇晃,房屋纷纷倒塌,百姓们死伤无数。曹芳得知后,心中十分忧虑,他赶忙下令安抚百姓,组织救灾。
丙子日,朝廷任命骠骑将军赵俨为司空,希望他能在这动荡的局势中,稳定朝堂。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到了夏天六月,赵俨便病逝了。朝堂之上,众人还未从赵俨病逝的悲痛中缓过神来,八月丁卯日,太常高柔被任命为司空。同时,朝廷还封左光禄大夫刘放为骠骑将军,右光禄大夫孙资为卫将军,朝堂的权力格局再次发生变化。
冬天十一月,魏国举行祫祭,在太祖庙祭祀之前讨论的二十一位辅佐之臣。这场祭祀仪式十分隆重,曹芳亲自出席,他希望这些先辈们的在天之灵能够保佑魏国平安。十二月辛亥日,曹芳下诏,让学者们可以用故司徒王朗所着的《易传》作为考试内容。这一举措,推动了学术的发展,也让更多的人开始研究《易传》。乙亥日,曹芳又下诏:“明日大会群臣,特许太傅司马懿乘舆上殿。”这一诏令,彰显了司马懿在朝堂上的特殊地位,也让众人看到了曹芳对司马懿的敬重。
正始七年(公元246年)的春天,二月的寒风依旧凛冽,幽州刺史毋丘俭却接到了出征的命令。他率领大军,一路向北,征讨高句丽。在战场上,毋丘俭身先士卒,指挥若定,高句丽军队节节败退。到了夏天五月,毋丘俭乘胜追击,又向濊貊发起进攻,再次大获全胜。这两场胜利,让魏国的军威大振,韩那奚等数十个国家纷纷率领部落前来投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