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高皇帝七年,公元前200年,辛丑年,冬天十月,长乐宫建成,诸侯和大臣们都来朝贺。天还没亮,谒者就开始主持礼仪,按次序把大家引进殿门,在东、西两边排好。宫廷侍卫沿着台阶站岗,在庭院中排列站立,都手持兵器,举着旗帜。这时候,皇帝出行的警跸声传来,皇帝乘坐辇车从内室出来。诸侯王以下到六百石级别的官员,依次朝拜恭贺,众人都被这阵势震慑住,显得十分恭敬。朝拜仪式结束后,又摆上了符合礼仪的酒宴。那些在殿上陪坐的官员,都俯伏着,低着头;按照尊卑顺序起身向皇帝敬酒祝寿。酒过九巡,谒者宣布“酒宴结束”,要是有御史发现有人行礼不符合礼仪规范,就会把他带走。整个朝会和酒宴过程中,没有人敢大声喧哗或者做出失礼的举动。于是皇帝感慨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有多威风尊贵啊!”随后任命叔孙通为太常,赏赐他五百斤金子。
当初,秦朝统一天下后,把六国的礼仪都收集起来,挑选那些尊崇君主、抑制臣子的内容保留下来。等到叔孙通制定礼仪时,对这些内容又做了一些增减,但大多还是沿袭秦朝旧制,从天子的称号,到下面的辅佐官员以及宫室、官名,改动都不大。叔孙通所制定礼仪的相关书籍,后来和法律、命令一起记录保存,藏在司法官员那里;但法家并没有把这些礼仪传承下去,普通百姓和臣子也就没人再提起了。
臣司马光说:礼仪这东西,作用可太大了!用在个人身上,言行举止就有规范,各种行为都能做得周全;用在家里,内外就会有别,家族成员就能和睦相处;用在乡里,长幼之间就有秩序,风俗教化就会美好;用在国家,君臣之间就有规矩,政治就能治理好;用在天下,诸侯就会顺服,纲纪就能端正。这哪里只是在日常起居、家庭琐事中发挥作用,让人不混乱而已呢!像高祖这样明智通达的人,听到陆贾的话就称赞说得好,看到叔孙通制定的礼仪就感叹。然而他之所以比不上夏、商、周三代的圣王,问题就出在不学习啊。在那个时候,如果能得到大儒的辅佐,和他们一起用礼来治理天下,他的功绩怎么会就到此为止呢!可惜啊,叔孙通的格局太小了!他只不过窃取了礼仪的皮毛,用来迎合世俗、获取宠幸罢了,结果导致先王的礼仪沉沦不振,一直到现在,这难道不让人痛心吗!所以扬雄讥讽他说:“过去鲁国有位大臣,史书上没记载他的名字,有人问:‘他有多厉害呢?’回答说:‘叔孙通想要制定君臣之间的礼仪,到鲁国征召先生,有两个人不肯来。’又问:‘如果是这样,那孔子在诸侯中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也是错的吗?’回答说:‘孔子推行自己的主张,是为了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如果放弃自己的原则去顺从别人,就算有规矩、标准,又怎么能施行呢!’”扬雄说得真好啊!真正的大儒,怎么会毁掉自己的规矩、标准去追求一时的功利呢!
皇上亲自率军攻打韩王信,在铜鞮打败了他的军队,斩杀了韩王信的将领王喜。韩王信逃到了匈奴那里;白土县人曼丘臣、王黄等人拥立赵国后裔赵利为王,又收拢了韩王信战败后逃散的士兵,和韩王信以及匈奴谋划攻打汉朝。匈奴派左、右贤王率领一万多骑兵,和王黄等人驻扎在广武以南,一直到晋阳。汉军攻打他们,匈奴就战败逃走,但很快又聚集起来,汉军乘胜追击。正好赶上天气极其寒冷,下起了大雪,士兵们冻掉手指的有十分之二三。
皇上驻军在晋阳,听说冒顿驻扎在代谷,就想攻打他。于是派人去侦察匈奴的情况,冒顿把强壮的士兵、肥壮的牛马都藏起来,只让人看到年老体弱的人和瘦弱的牲畜。先后派去十多批使者回来,都说匈奴可以攻打。皇上又派刘敬去出使匈奴,刘敬还没回来,汉军就出动全部三十二万兵力向北追击匈奴,越过了句注山。刘敬回来后报告说:“两国交战,一般都会炫耀自己的实力,展示自己的长处。这次我去,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年老体弱的人,这肯定是他们故意示弱,埋伏了奇兵来争取胜利。我认为匈奴不能攻打。”可这时候,汉军已经出发了,皇上听了很生气,骂刘敬说:“你这个齐国的蠢货,靠着耍嘴皮子当了官,现在竟敢胡言乱语扰乱我军士气!”于是把刘敬关押在广武。
皇上先到达平城,部队还没全部赶到。冒顿突然出动四十万精锐骑兵,把皇上围困在白登整整七天,汉军内外无法相互救援、运送粮草。皇上采用陈平的秘密计策,派人暗中给冒顿的阏氏送去丰厚的礼物。阏氏对冒顿说:“两个君主不应该相互为难。就算现在得到了汉朝的土地,单于您终究也没法在这儿长久居住。而且汉朝君主也有神灵护佑,单于您要考虑清楚啊!”冒顿原本和王黄、赵利约定好了会师,可王黄、赵利的军队却没按时来,冒顿怀疑他们和汉朝有阴谋,就下令解开了包围圈的一角。正好赶上大雾弥漫,汉军使者在往来奔走时,匈奴人没有察觉。陈平请求让士兵们用强弩搭上两支箭,向外警戒,从解围的一角直接冲出去。皇上突出包围圈后,想要赶快驱马逃离,太仆滕公却坚持让车缓慢前行。到了平城,汉朝的大军也赶到了,匈奴骑兵这才撤围离去。汉军也收兵返回,命令樊哙留下来平定代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