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日磾的灵柩运到京城,朝廷商议要不要给他举行隆重的葬礼。孔融说:“马日磾身为上公,拿着皇帝的符节出使,却去讨好奸臣,还被奸臣牵着鼻子走。作为王室大臣,怎么能拿被胁迫当借口呢!圣上怜悯他是旧臣,不忍心追查,可也不应该给他加礼。”朝廷听从了孔融的建议。金尚的灵柩运到京城,皇帝下诏让百官去吊唁,还任命他的儿子金玮为郎中。
冬天,十一月,曹操又去攻打张绣,拿下了湖阳,活捉了刘表的将领邓济;接着又攻打舞阴,也把它攻下来了。
韩暹、杨奉在下邳,在徐州、扬州一带抢劫骚扰,军队都饿肚子了,就跟吕布告辞,想去荆州。吕布不同意。杨奉知道刘备跟吕布有仇,就偷偷联系刘备,想一起攻打吕布,刘备假装答应了。杨奉带着军队到了沛县,刘备请杨奉进城,饭还没吃到一半,就在座位上把杨奉给绑了,然后杀了。韩暹没了杨奉,孤孤单单的,带着十几个骑兵想回并州,结果被抒秋令张宣给杀了。胡才、李乐留在河东,胡才被仇人杀了,李乐自己生病死了。郭汜也被他的部将伍习给杀了。
颍川人杜袭、赵俨、繁钦为了躲避战乱,跑到荆州。刘表用宾客的礼节招待他们。繁钦多次在刘表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很受刘表赏识。杜袭就劝他:“我跟你一起来这儿,只是想保全自己,等待时机,难道你真觉得刘牧(刘表)能是平定乱世的主公,值得咱们这些有长远眼光的人去投靠吗?你要是一直这样表现自己的才能,就不是我的同道中人了,我就跟你绝交!”繁钦感慨地说:“我听你的!”等到曹操迎接天子,在许县建都,赵俨就对繁钦说:“曹镇东(曹操)肯定能拯救天下,我知道该去哪儿了!”于是他们就回去投奔曹操,曹操任命赵俨为朗陵长。阳安都尉、江夏人李通妻子的伯父犯了法,赵俨把他抓起来,判了死刑。那时候,生杀大权都掌握在州牧太守手里,李通的妻子儿女哭着求李通救她伯父一命。李通说:“我正跟曹公一起努力干大事呢,从道义上讲,不能因为私情就不顾公事!”他还很赞赏赵俨执法不偏袒,跟赵俨成了好朋友。
评论
这段史料犹如一幅浓缩的汉末乱世画卷,勾勒出群雄逐鹿中的权力博弈、人性挣扎与时代困局。从吕布的刚愎自用到曹操的雄才大略,从地方势力的兴衰到忠义之士的坚守,每个片段都折射出乱世中个体选择与历史洪流的交织。
吕布集团的覆灭伏笔:短视与内耗的必然
吕布作为汉末着名的"战神",却在这段记载中暴露了致命缺陷。他因臧霸未兑现贿赂承诺而亲率大军索取,完全无视高顺"威名宣播,何求不得"的劝谏。这种因小失大的决策模式,本质上是军阀思维的局限——将个人威严建立在武力索取而非政治信誉之上。高顺作为吕布麾下最具将才的将领,其"陷陈营"七百精兵"每战必克",却因吕布的猜忌被剥夺兵权,仅在战时临时复用。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高顺始终"终无恨意",还屡次直谏吕布"举动不肯详思,动辄言误",这种忠诚与吕布的"性决易,无常"形成鲜明对比。
吕布集团的悲剧在此时已埋下伏笔:领导者缺乏战略眼光,对核心人才既依赖又猜忌,团队内部充满短视的利益算计。高顺的"清白威严"与吕布的"自行求赂"形成人格反差,预示着这个军事集团终将在内部瓦解中走向覆灭。
群雄逐鹿中的生存逻辑:信义与实力的博弈
曹操与袁术的对抗,本质上是两种政治逻辑的较量。曹操东征袁术时,何夔的评价"术无信顺之实而望天人之助"精准点出袁术败亡的根源。在"天旱岁荒,士民冻馁"的背景下,袁术既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又缺乏"信顺"的治理根基,其衰败是必然结果。曹操则展现出成熟的政治手腕:一方面通过东征袁术扩大势力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吸纳何夔、许褚等人才充实统治基础。
许褚归附曹操的过程颇具象征意义——这位"勇力绝人"的地方豪强,带着数千家宗族武装归顺,被曹操比作"樊哙",既体现了曹操识人用人的眼光,也反映出乱世中地方势力"择主而事"的生存智慧。而曹操对何夔的欣赏,对许褚的信任,与袁术对骆俊的加害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乱世法则。
地方势力的兴衰:治理能力与道义底线的考验
陈王宠与国相骆俊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乱世中地方治理的成功案例与悲剧结局。在"王侯无复租禄,转死沟壑"的普遍困境中,陈国因骆俊的"威恩"治理与陈王宠的军事防御,实现了"独富强"的局面,吸引邻郡十余万民众归附。这种"保境安民"的治理成果,本可成为乱世中的一方净土,却因拒绝袁术求粮而遭灭门之祸。袁术"遣客诈杀俊及宠"的行为,彻底暴露了军阀割据时代的丛林法则——实力即正义,道义在利益面前一文不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