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纪六,从公元238年(戊午年)到公元245年(乙丑年),共八年。
景初二年,也就是公元238 年,农历戊午年:
春天正月,皇帝把司马懿从长安召过来,让他带领四万大军去征讨辽东。大臣们讨论的时候,有人觉得四万兵力太多,军费开支太大,不好供应。皇帝说:“要去四千里远的地方打仗,虽说要用奇招,但也得靠实力,不能太计较那点军费。”皇帝又问司马懿:“公孙渊会用什么计策对付你呢?”司马懿回答说:“公孙渊要是放弃城池提前逃跑,这是上策;凭借辽东抵抗大军,这是中等计策;死守襄平,那他就等着被活捉吧。”皇帝又问:“那他会选哪种呢?”司马懿说:“只有聪明有智慧的人,才能准确衡量敌我形势,从而提前做出取舍。公孙渊没这本事,他又觉得咱们这次去辽东,路途遥远,孤军深入,肯定坚持不了多久。所以他肯定会先在辽水抵抗,然后退守襄平。”皇帝接着问:“来回得多久呢?”司马懿说:“去程一百天,攻城一百天,返程一百天,再用六十天休息,这样算下来,一年时间就够了。”
公孙渊听说这事儿后,又赶紧派使者向吴国称臣,请求吴国救援。吴国人一开始想把使者杀了,羊道说:“不行啊,这么做就是逞匹夫之怒,而放弃称霸天下的大计。不如好好款待使者,然后派奇兵偷偷过去,看看能不能捞点好处。要是魏国攻打辽东没成功,咱们大军赶过去,这就能和远方的夷人结下恩情,大义之举传遍万里;要是魏、辽双方僵持不下,首尾分离,那咱们就趁机攻占辽东附近的郡县,抢些东西回来,也算是替天行道,报以前的仇了。”吴王孙权说:“好主意!”于是就大规模整顿军队,然后对公孙渊的使者说:“你先等着,我们后续会有安排,肯定会按约定出兵,和你家主公同甘共苦。”又说:“司马懿打仗所向无前,我们真为你家主公担心啊。”
皇帝问护军将军蒋济:“孙权会去救辽东吗?”蒋济说:“他知道我们这边防备已经很严密,捞不到什么好处。深入救援吧,他没那实力;浅尝辄止地来一下,又白跑一趟,没什么收获。孙权就算自己的子弟有危险,可能都不会轻易行动,何况公孙渊是别的地方的人,再加上之前他们之间还有过节。现在孙权对外宣称要救援,不过是迷惑使者,让我们起疑心。要是我们攻不下辽东,他就希望公孙渊能低头归顺他。但沓渚离辽东还挺远的,如果我们大军和公孙渊僵持不下,事情不能很快解决,孙权那小心思,说不定会派轻兵过来偷袭,这也不好说。”
皇帝又问吏部尚书卢毓:“谁能当司徒呢?”卢毓推荐了隐士管宁。皇帝没采纳,又问还有谁合适,卢毓回答说:“论敦厚老实、品行高尚,太中大夫韩暨可以;论光明正直、清正廉洁,司隶校尉崔林可以;论坚守正道、品德纯粹,太常常林可以。”二月癸卯日,任命韩暨为司徒。
蜀汉这边,后主立了张皇后,她是之前那位张皇后的妹妹。又封王贵人的儿子刘璿为皇太子,刘瑶为安定王。大司农、河南人孟光向秘书郎郤正打听太子读书和性格爱好方面的事,郤正说:“太子侍奉双亲虔诚恭敬,早晚都不懈怠,有古代世子的风范;接待群臣,言行举止都很仁爱宽厚。”孟光说:“像你说的这些,普通人家都能做到。我现在想问的,是想知道他的权谋韬略、智慧才思怎么样。”郤正说:“作为世子,重要的是继承父志,让父亲开心,不能随便乱做主张。智慧才思藏在心里,权谋韬略根据时机发挥,有没有这些,哪能提前知道呢!”孟光知道郤正说话谨慎,不会随便乱说,就说:“我这人喜欢直言,不喜欢绕圈子。如今天下还没平定,智慧谋略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智慧谋略这东西是天生的,勉强不来。太子读书,难道要像我们这样拼命多学知识,等着别人来问,就像博士考试一样只为了拿个爵位吗!应该先学那些最紧要的。”郤正觉得孟光说得很对。郤正,是郤俭的孙子。
吴国开始铸造面值当千的大钱。
夏天四月庚子日,南乡恭侯韩暨去世。
庚戌日,宣布大赦天下。
六月,司马懿的大军到了辽东,公孙渊派大将军卑衍、杨祚率领几万步兵、骑兵驻扎在辽隧,挖了二十多里长的壕沟围起来。将领们都想进攻,司马懿说:“敌人坚守营垒,就是想拖垮我们的军队,现在进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而且敌人主力都在这儿,他们老巢肯定空虚。咱们直接杀到襄平,肯定能打败他们。”于是,司马懿就多插旗帜,假装要从南边进攻,卑衍他们赶紧把精锐部队调到南边。司马懿却悄悄渡过济水,从北边杀过去,直奔襄平。卑衍他们吓坏了,连夜带兵逃跑。魏军继续前进到首山,公孙渊又派卑衍等人迎战,司马懿出击,把他们打得大败,接着就包围了襄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