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七月,吴国大将军孙綝大规模出兵,驻扎在镬里,又派朱异率领将军丁奉、黎斐等五人前去解除寿春之围。朱异把辎重留在都陆,进驻黎浆,石苞、州泰又打败了他。太山太守胡烈率领五千奇兵袭击都陆,把朱异的物资粮草全部烧毁,朱异带着剩下的士兵,靠吃葛叶,逃回孙綝那里。孙綝让朱异再去拼死作战,朱异因为士兵缺乏粮食,没有听从孙綝的命令。孙綝大怒,九月己巳日,在镬里杀了朱异。辛未日,孙綝带兵回到建业。孙綝既没能救出诸葛诞,又损失了很多士兵,还杀了名将,因此吴国人没有不埋怨他的。司马昭说:“朱异没能到达寿春,不是他的错,吴国人杀他,是想以此向寿春方面交代,坚定诸葛诞的信心,让他还抱有救援的希望。现在我们应该坚守包围圈,防备他们突围逃跑,同时用各种方法迷惑他们。”于是使用反间计,扬言说“吴国的救兵马上就到,我们大军粮食不够,要分一部分老弱病残到淮北去取粮,看样子坚持不了多久了”。诸葛诞等人听了,就更加放开肚皮吃粮食,没过多久,城中粮食短缺,而外面的救兵还没到。将军蒋班、焦彝,都是诸葛诞的心腹和主要谋士,他们对诸葛诞说:“朱异等人率领大军来却不能前进,孙綝杀了朱异回到江东,表面上是发兵救援,实际上是坐等成败。现在应该趁着大家信心还坚定,士兵们还想战斗,全力拼死一搏,攻打包围圈的一面,即使不能全部取胜,也还有保全的可能;就这么干坐着等死,太没意义了。”文钦说:“您现在带领十多万人归附吴国,我和全端等人都和您一样身处绝境,父兄子弟都在江南,就算孙綝不想来救援,吴国君主和他的亲戚难道会答应吗?而且魏国年年都有战事,军民都很疲惫,现在他们围攻我们一年,内部肯定会发生变故,为什么要放弃这个机会,去冒险碰运气呢!”蒋班、焦彝坚持劝说,文钦很生气。诸葛诞想杀了蒋班、焦彝,两人害怕,十一月,他们离开诸葛诞,翻墙出来投降。全怿哥哥的儿子全辉、全仪在建业,和家里人发生争执,就带着母亲和几十家部下前来投奔魏国。当时全怿和哥哥的儿子全靖以及全端的弟弟全翩、全缉都带兵在寿春城中,司马昭采用黄门侍郎钟会的计策,偷偷以全辉、全仪的名义写信,让他们的亲信带入城中告诉全怿等人,说“吴国人对你们没能救出寿春很生气,想杀光你们将领的家属,所以我们逃出来归附魏国”。十二月,全怿等人率领部下几千人打开城门出城投降,城中的人震惊恐惧,不知所措。朝廷下诏任命全怿为平东将军,封临湘侯;全端等人也都分别得到封拜。
蜀汉的姜维听说魏国把关中的兵力调去淮南,想趁机攻打秦川,就率领几万人从骆谷出发,到达沈岭。当时长城储备的粮食很多,但守兵很少,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司马望和安西将军邓艾进军占据长城,抵御姜维。姜维在芒水扎营,多次挑战,司马望、邓艾都不应战。
这时,姜维多次出兵,蜀国人为此感到愁苦。中散大夫谯周写了一篇《仇国论》来讽谏说:“有人问,古代能以弱胜强的,用的是什么方法?回答是:我听说,处于大国地位且没有忧患的,常常会懈怠;处于小国地位且有忧患意识的,常常会思考如何向善。懈怠就容易引发动乱,思考向善就能实现安定,这是常理。所以周文王修养百姓,以少胜多;勾践抚恤民众,以弱胜强,这就是他们的方法。有人又问:以前,项羽强大,刘邦弱小,他们相互交战,项羽和刘邦约定以鸿沟为界,各自回去让百姓休养生息,张良认为民心一旦安定,就难以再改变,于是率兵追击项羽,最终消灭了项羽。难道一定要像周文王那样行事吗?回答是:在商周交替之际,王侯地位尊贵,君臣关系长久稳固,百姓习惯了这种统治;根基深厚的难以拔除,占据稳固地位的难以迁移。在那个时候,即使是汉高祖,又怎能挥剑骑马轻易取得天下呢!等到秦朝废除诸侯设置郡守之后,百姓被秦朝的劳役搞得疲惫不堪,天下土崩瓦解,有时一年之内君主就会更换,有时一个月内长官就会变动,百姓像鸟兽一样惊恐,不知道该依从谁,于是豪强纷纷争斗,天下像虎狼撕裂瓜分一样,抢夺快的得到的多,迟缓的就会被吞并。如今我们和魏国都经历了朝代更替,既不是秦朝末年那种天下大乱的形势,实际上更像是六国并立的局面,所以我们可以效仿周文王,却很难像汉高祖那样。百姓一旦疲劳,就会出现社会动荡的征兆;在上位的人懈怠,在下位的人残暴,就会出现国家瓦解的形势。谚语说:‘射箭老想碰运气,多次失误,不如仔细瞄准再发射。’所以明智的人不会因为小利益而转移视线,不会因为看似有利的形势就轻易改变行动,时机成熟才行动,形势合适才举事,所以商汤、周武王的军队不用多次战斗就能取胜,这确实是因为他们重视百姓的辛劳,能仔细审度时机。如果一味穷兵黩武,国家就会出现土崩瓦解的形势,一旦不幸遭遇变故,即使有智谋的人,也无计可施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