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元年(公元275 年,乙未年)
春天,正月戊午初一,朝廷宣布大赦天下,还改了年号。
在吴国,有人挖地挖到一把银尺,上面刻着字。吴主一看,也跟着大赦天下,把年号改成天册。
吴国中书令贺邵中风,说不了话,离职好几个月了。吴主怀疑他装病,就把他抓起来关到藏酒的地方,严刑拷打了上千次,贺邵愣是一个字都没说。最后吴主让人用烧红的锯子锯断他的头,还把他家人流放到临海。楼玄的子孙也被吴主给杀了。
夏天,六月,鲜卑拓跋力微又派他儿子沙漠汗来进贡。沙漠汗准备回去的时候,幽州刺史卫瓘上表请求把他留下,还偷偷用金子贿赂拓跋部的各位首领,想离间他们的关系。
秋天,七月甲申这天是月底,发生了日食。
冬天,十二月丁亥,晋朝追尊司马懿的庙为高祖,司马师为世宗,司马昭为太祖。
这一年,闹起了大瘟疫,洛阳死的人数都数不过来,得上万了。
咸宁二年(公元276 年,丙申年)
春天,令狐丰去世,他弟弟令狐宏接着上位,杨欣出兵把令狐宏给砍了。
晋武帝生了场重病,好不容易好了,大臣们都来给他庆祝。武帝下诏说:“每次想到因为瘟疫死了那么多人,我心里就特难受。我哪能因为自己病好了,就忘了老百姓的艰难呢!”那些来送礼庆贺的,都被他拒绝了。
当初,齐王司马攸很受司马昭宠爱,司马昭每次见到司马攸,就拍着床喊他小名说:“这是桃符的座位啊!”好几次差点就把司马攸立为太子了。司马昭临死前,给晋武帝讲了汉淮南王、魏陈思王的事儿,边讲边哭,还拉着司马攸的手交给武帝。太后临死的时候,也流着泪对武帝说:“桃符性子急,你当哥哥的要是不慈爱点,我要是不行了,真怕你容不下他。我把他托付给你,你可别忘了我的话!”等武帝病重的时候,朝廷内外都觉得司马攸会是下一任皇帝。司马攸的妃子,是贾充的大女儿。河南尹夏侯和就对贾充说:“你这俩女婿,跟你亲疏都差不多。立人当以品德为重啊。”贾充没回应他。司马攸一直讨厌荀勖和左卫将军冯紞谄媚的样子,荀勖就指使冯紞去跟武帝说:“陛下之前生病一直不好的时候,齐王很受公卿百姓拥护,太子就算想把皇位让给齐王,他能躲得过去吗?应该把齐王送回封国,这样国家才能安稳。”武帝暗中采纳了这个建议,就把夏侯和调任光禄勋,还夺了贾充的兵权,不过贾充的地位待遇没变化。
吴国施但造反那事儿,有人向吴主打小报告,说京下督孙楷没及时去平叛,脚踏两条船。吴主就多次责备孙楷,还把他召回朝廷,让他担任宫下镇、骠骑将军。孙楷心里害怕啊,夏天六月,就带着老婆孩子跑来投降晋国。晋国封他为车骑将军,丹杨侯。
秋天,七月,有人跟吴主说:“临平湖从汉朝末年就淤塞了,老人们都说:‘这湖要是堵着,天下就乱;这湖要是通了,天下就太平。’最近这湖无缘无故突然就通了,这是天下要太平,咱吴国要去洛阳一统天下的祥瑞啊。”吴主就拿这事儿问奉禁都尉历阳人陈训,陈训回答说:“我就会看看天象啥的,这湖为啥堵塞为啥开通,我可搞不明白。”等他退下后,跟朋友说:“说啥去洛阳,恐怕是要去投降,可不是啥吉祥事儿。”
又有人献上一块小石刻,上面刻着“皇帝”俩字,说是在湖边捡到的。吴主一听,又大赦天下,把年号改成天玺。
湘东太守张咏不按规定交算缗钱,吴主派人就在当地把他砍了,还把脑袋拿到各个郡去示众。会稽太守车浚为官清廉,政绩也不错,赶上郡里闹旱灾饥荒,就上表请求朝廷赈济百姓。吴主却觉得他这是收买人心,派使者去把车浚脑袋砍了。尚书熊睦稍微劝了几句,吴主就拿刀柄把他给砸死了,死的时候身上没一块好地方。
八月己亥,晋朝任命何曾为太傅,陈骞为大司马,贾充为太尉,齐王司马攸为司空。
吴国历阳山有七个孔并排着,孔里面是黄红色的,当地人叫它石印,还传言说:“石印封条揭开,天下就太平。”历阳的长官上奏说石印封条开了,吴主就派使者用太牢的礼节去祭祀。使者搭了个高梯子爬到石头上,用朱砂在上面写:“楚有九州渚,吴为九州都。扬州人,做天子,四代治,太平始。”回来后报告给吴主。吴主高兴坏了,封历阳山的山神为王,还大赦天下,把第二年的年号改成天纪。
冬天,十月,任命汝阴王司马骏为征西大将军,羊祜为征南大将军,两人都可以开府征召僚属,礼仪规格和三司一样。
羊祜上疏请求攻打吴国,说:“先帝西边平定了巴蜀,南边和吴国讲和,就盼着天下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可吴国又背信弃义,边境又开始打仗了。虽说朝代命运是上天决定的,但功业还得靠人来完成。不大举出兵把吴国灭了,这战争就没个头,老百姓就得一直服兵役。当初蜀国平定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吴国也该跟着灭亡,从那到现在,都十三年了。谋划的事儿虽然多,但决策得果断啊。那些靠着地势险要得以保全的,是因为双方势均力敌。要是力量悬殊,就算有险要地势,也守不住。蜀国地势够险要吧,都说一个人拿着戟,一千人都攻不上去。可咱们进兵的时候,根本没遇到啥像样的抵抗,一路势如破竹,直接打到成都,汉中那些城的守军,都像鸟一样躲着不敢出来,不是他们不想打,实在是实力不允许啊。等刘禅投降,那些营堡一下子就散了。现在长江、淮河的险要,比不上剑阁,孙皓比刘禅还残暴,吴国百姓比巴蜀百姓还困苦,而咱们大晋的兵力比以前更强大。不在这时候统一天下,还继续对峙,让天下百姓因为打仗吃苦,经历盛衰变化,这可不是长久之计。现在要是派梁州、益州的军队水陆并进,荆州、楚地的军队进逼江陵,平南将军、豫州的军队直指夏口,徐州、扬州、青州、兖州的军队会师秣陵,就吴国那点地儿,哪能抵挡天下这么多军队,到时候他们兵力分散,到处都吃紧。咱们再从巴蜀、汉水派出奇兵,趁他们空虚的地方进攻,只要一处被攻破,他们上下就会大乱,就算有聪明人,也没法给吴国出主意了。吴国靠着长江建国,东西绵延几千里,要防备的地方太多,根本没法安宁。孙皓这人任性胡来,对下面人猜忌心又重,将领在朝廷里担惊受怕,士兵在外面吃苦受累,他们根本没有长治久安的打算,也没个坚定的信念。平常日子,就有人想着跳槽,等咱们大军压境,肯定有人投降,他们根本没法齐心协力拼死抵抗,这是明摆着的事儿。而且吴国人性子急,打仗持久不了,他们的弓弩戟盾也比不上咱们中原,就水战还凑合。可咱们一旦打进他们境内,长江就不再是他们的屏障,他们只能退回城里,放弃长处,跟咱们拼短处,根本不是咱们的对手。咱们的军队深入敌境,人人都有拼死一战的决心,吴国人心里还得惦记家里,肯定都想逃跑。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咱们肯定能取胜。”晋武帝觉得羊祜说得太对了,很认同他的建议。但朝廷里讨论的时候,大家正为秦州、凉州的事儿发愁呢。羊祜又上表说:“吴国平定了,胡人自然就安定了,咱们得赶紧成就大功啊。”讨论的人大多不同意羊祜的观点,贾充、荀勖、冯紞尤其觉得不能攻打吴国。羊祜感叹说:“这天下不如意的事儿,十件里有七八件。老天给的机会不抓住,以后肯定后悔啊!”只有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和晋武帝想法一样,支持羊祜的计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