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远处的 “草药浴” 区,弥漫着一股浓郁而独特的药香。木桶里,由人参、灵芝、红花、虫草等多种珍贵药材熬制而成的药汤色泽深沉,散发着醇厚的气息。人参切片在水中若隐若现,其精华早已融入药汤,据说能迅速消除疲劳,让人泡完后仿佛重获新生,还可坚固骨骼、滋养皮肤;灵芝漂浮其中,形状宛如云朵,带着丝丝缕缕的灵气,为药汤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起到保健皮肤、活化细胞的作用;红花如灵动的小火苗,在水中舒展身姿,它能促进血液循环,为女性调养身体;虫草虽隐匿于药汤深处,却发挥着强大的功效,助力身体恢复元气。浴客们闭目泡浴,沉浸在这温热的药汤里,感受着药力通过毛孔渗透进身体,仿佛全身的经络都被缓缓打通,舒缓了旅途的疲惫,也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养精蓄锐 。
梅娘在后院的小灶房忙得团团转,土灶上炖着一大锅草药汤,当归、艾草的气息从锅盖缝里钻出来,混着她鬓边别着的干花香气。“招娣,把这锅新熬的药汤端去 3 号桶!” 她用布垫捏着滚烫的锅耳,嗓门比平时亮了三分,“昨天有位夫人说膝盖凉,我多加了些生姜,保准泡完暖烘烘的。”
招娣则守在梳妆台前,给刚出浴的客人递上青云村特产的香膏。她梳着利落的单辫,腰间挂着个小荷包,里面是老张叔特意给她备的薄荷糖 —— 怕她跟胡商交流时口干。“这是薄荷味的,抹手不黏糊。” 她用刚学的几句胡语比划着,见客人笑着接过,又赶紧转身去给煤炉添炭,确保每个梳妆镜前的炭火都旺腾腾的。
老张叔的身影总出现在院门口的小吃摊,跟他在村里的卤味摊一样麻利。他支着个小炭炉,锅里煮着姜枣茶,旁边摆着梅娘蒸的红糖糕。“刚泡完澡的姑娘们来碗热的!” 他嗓门洪亮,见有熟客是从青云村来的商队家眷,又多舀了两勺红糖,“这是小辉他妈做的糕,就着茶吃暖身子,让小辉给你们打包些带走。”
小辉背着个布包在女院和前院间跑,包里是刚印好的 “洗浴流程表”。他踮脚把表贴在廊柱上,又被林里正叫住:“去看看男院的老张叔缺不缺柴火,顺便把梅娘熬的草药渣倒去肥田 —— 别偷懒,这可是咱村的招牌,不能让客人挑出半点错处。”
热气里,熟人们的声音混着水声、笑声,把他乡客的拘谨泡成了自在。有江南来的夫人泡完花瓣浴,正跟梅娘讨教玫瑰花酱的做法;波斯舞姬拿着招娣送的香膏,对着镜子比划着怎么抹;连最认生的小姑娘,也在二丫递上的糖糕甜香里,露出了放松的笑容。
柜台。
林里正看着这一幕,背在身后的手悄悄把清单叠好 —— 上面是悦儿临走前写的 “洗浴文化要点”,第一条就是 “让客人觉得,比在自家还舒坦”。他抬头望了望院墙上挂着的红灯笼,心里盘算着:等忙完这阵,得让小辉去告诉悦儿,咱村的澡堂,早就成了商业街的 “暖炉” 了。
澡堂外的小吃摊也跟着沾光。卖胡饼的老汉支着铁板,把饼烤得外酥里嫩,抹上蒜蓉辣酱,专等洗完澡的人来买;卖羊汤的婆子用铜锅熬着奶白的汤,撒上香菜与胡椒,吆喝声能穿透澡堂的蒸汽:“刚出炉的饼配热汤,暖心暖胃过寒冬哟!”
最妙的是 “浴后习俗”。男人们洗完澡,光着膀子围坐在火炉边,就着胡饼喝烈酒,南商吹嘘自家茶叶多金贵,胡商拍着胸脯说驼队能走通雪山,最后总能聊到一块去,拍着肩膀称兄道弟;女人们则裹着厚实的棉袍,在梳妆台前对着铜镜梳头,舞姬教农妇描眉,农妇教舞姬纳鞋底,胭脂与麻绳在桌上摆在一起,竟也不违和。
林悦混在人群里,看着这一幕忍不住笑。当年她设计澡堂时,不过是想让奔波的人们能洗个热澡,没想到竟成了商业街的 “粘合剂”—— 管你是南商北贾、胡姬农妇,脱了衣裳泡进热水里,就都是卸下防备的普通人。蒸汽氤氲中,她仿佛已闻到青云村灶台的香味,华夏的年与众不同,味道与众不同,思念更加与众不同,预示着来年风生水起、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健健康康...一切美好的话语、词句都在这个时节蜂涌而出。
喜欢我在古代休假种田搞基建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我在古代休假种田搞基建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