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科学院的晨雾还没散,小棠就蹲在实验室的水族箱前,指尖贴着玻璃——里面的珊瑚幼虫正舒展着淡粉的触手,每动一下,都泛着细碎的荧光。这是用“小棠一号”酶处理过的珊瑚,已经能在模拟酸化海水中存活三个月了。
“小棠老师!”助手小夏抱着平板冲进来,屏幕上的卫星图红得刺眼,“西北太平洋的酸化指数又涨了!pH值降到7.8,小丑鱼的产卵率下降了60%!”
小棠的眉心拧成结。她想起上周去海边调研,渔民说最近的鱼群越来越少,连海带都长得歪歪扭扭。海洋酸化像只无形的手,正慢慢扼住海洋的喉咙。
她摸着颈间的贝壳项链——那是王强的矿工帽改的,金属部分已经被磨得发亮。爷爷当年说过:“遇到坎儿,就想想大海的脾气。它不会轻易认输,但会给肯低头的人指条路。”
翻译器就放在实验台角落,外壳贴满了小海豚贴纸。小棠深吸一口气,将西北太平洋的酸化数据、珊瑚的基因序列,还有自己的困惑,转化成电信号发送出去。
“大虫子,”她的声音轻得像晨雾,“我们需要你帮帮助。”
一、深渊的碱化酶
三个小时后,翻译器的屏幕亮起。
小棠凑过去,看着滚动的波形图,手指飞快敲击键盘。当最后一行代码稳定时,她的眼睛亮得像星子:“是碱化酶!来自深渊管蠕虫的共生微生物。这种酶能分泌碳酸氢钠,中和海水里的氢离子,把pH值抬升0.3到0.5!”
实验室里爆发出欢呼。汉森博士凑过来,看着屏幕上的基因序列:“太神奇了!管蠕虫生活在热泉口,周围海水酸度很高,它们的共生菌居然演化出了中和酸的能力!”
“还有更厉害的。”小棠继续翻译,“大虫子说,这种酶的基因能在珊瑚体内表达——也就是说,我们能让珊瑚自己‘生产’碱化酶,不用再人工投放。”
接下来的四周,团队泡在实验室里。他们将深渊的基因序列导入珊瑚的基因组,培育出能自主分泌碱化酶的“抗酸珊瑚”。水族箱里,这些珊瑚的触手更粗壮,荧光更亮,连水中的pH值都悄悄升了0.2。
“成功了!”小夏举着pH试纸尖叫,“试纸变蓝了!比预期效果还好!”
小棠拿起试纸,看着上面的蓝色痕迹,想起爷爷当年的矿洞——那时他用炸药崩开堵塞的巷道,现在他们用基因“炸开”酸化的枷锁。
二、推广的阻力
然而,当小棠带着“抗酸珊瑚”去见太平洋岛国的渔业部长时,却遭到了冷遇。
“你们疯了?”部长把报告摔在桌上,“碱化酶会改变海水化学性质,万一影响渔业怎么办?”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小棠攥着“抗酸珊瑚”的样本,指尖发白:“我们做了两年的实验,珊瑚的存活率提升了50%,鱼类产卵率恢复了30%。您看,这是斐济海域的监测数据——”
“数据?数据不能当饭吃!”部长拍着桌子,“我们的渔民靠海吃饭,你们要改变海水,等于砸他们的饭碗!”
这时,林深推门进来。他将一份文件放在部长面前:“这是国际海洋酸化研究组织的报告。如果再不行动,到2050年,全球海洋酸化会让10%的珊瑚礁消失,渔业损失超过一万亿美元。”
部长翻着报告,脸色渐渐发白。小棠趁机启动翻译器,将斐济海域的生物信号转化成音频——是珊瑚虫的游动声,是小丑鱼的鸣叫声,是海带的沙沙声。
“您听。”小棠轻声说,“这是大海的呼吸。它在说‘我疼’。”
部长的手慢慢放下,拿起报告:“我需要再考虑考虑。”
三、深渊的新课
就在推广陷入僵局时,“深海清道夫”号收到了大虫子的信号。
“它在说什么?”小棠盯着翻译器。
“它在教我们‘声音的密码’。”林深的声音带着震撼,“深渊的生物用声波交流,比人类的语言更高效。大虫子说,我们可以把碱化酶的基因表达信号,转换成海洋生物能听懂的‘声音’,让珊瑚自己‘知道’该怎么分泌酶。”
这是个大胆的想法。团队与声学研究所合作,将碱化酶的基因表达信号编码成特定频率的声波。当声波传入海水,珊瑚的基因组会“接收”到指令,自动启动碱化酶的合成。
“就像给珊瑚发微信。”小夏笑着说。
“更像上课。”小棠纠正,“教它们如何保护自己。”
四、珊瑚的回应
他们在斐济海域做了试验。
当声波信号传入海水,潜水器里的摄像头记录下了奇迹——珊瑚的触手慢慢张开,荧光变得更亮,水中的pH值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升。
“成功了!”小夏盯着仪器,“珊瑚自己分泌碱化酶,pH值从7.8回到了8.1!”
小棠看着眼前的珊瑚礁,想起爷爷当年的话:“大海是有记忆的。你对它好,它会加倍还给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