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目不转睛看着那只空壶,低声似自语:“壶空,如心。空者易碎。”荀彧掩袖,微不可闻地叹了一声。
刘备在账后起身,拱手:“诸军皆困,民尤困。若可,备愿以义棚薄粥接济路旁押粮兵,免其饥。”袁术冷笑:“你又来装义!”刘备神色不动:“装也好,不装也好,总得有人给他们一口热气。”
袁绍挥袖:“去去去,随你!”
——
关外,粥棚前烟气直上。
张辽卷袖亲舀,一碗碗递给被困在道旁的押粮兵。兵初不敢接,远远看了又看,见‘义灯’在上,‘张’字在旁,这才双手捧住,热气一扑,眼眶忽就红了。
“是谁、谁让我们停的?”他喃喃。
“‘待盟主签押’。”旁人回。他们把这四个字念得像一口凉水咽下去,凉得胃里疼。
陈宫立在敌楼上,俯看这条忽然沉寂的粮道,轻声:“‘待’比‘假’更狠。”
吕布不语,只抬手在沙上点一点。
高顺当即领命,引陷阵营散入两处林,做‘空仓惊’——不劫不砍,只把十数辆车的辕销取下半寸,又用麻线系回原处;将两只‘承运印’互换;将四辆车的‘袁’旗插在‘公孙’车上,再把‘冀州’旧布条塞进另一路货单里。动过之后,车仍如初,人仍不觉。待车行不过一里,麻线一崩,辕销滑落,车身歪斜,粮袋滚落泥里,不破不洒,偏偏捡不起。押粮兵急得满头汗,四顾无措,只能再念一遍:“‘待盟主签押’。”
【断史回声:粮道状态刷新:‘停’点+9,‘虚惊’触发三处,押粮兵士气-11;‘义棚’接济导致刘备名望+6(嫉恨+4)。袁绍“断支”导致诸营怨气+13。建议:黄昏前放出‘假曹文’一纸,谓:擅自断粮者,依军律处置——以‘法’逼‘名’。】
——
暮色未至,曹操营外立了一张新牌,牌上新刻两字:“节粮”。
士卒各自减饭半勺,军心虽苦,未乱。荀彧端详那根昨夜收下的竹尺,忽道:“此尺无刻,却正好量人心之线。”
曹操抬眼:“人心之线?”
“绷太紧会断,松太久会散。”荀彧续道,“今日诸营之‘断’,非断敌,断己。此非法之道,乃名之恼。”
曹操沉吟片刻,唇角一抹淡笑:“法不出手,胜似出手。”
同一时刻,袁术营里杀猪煮酒的香味渐薄——他也不得不“节”。白马义从的人把靴跟在泥前一顿,泥不沾马,他的脸却沾上了羞。
孔融坐在酒案旁,半醉半醒,笑道:“天下第一难事,是在人不饱时谈义,在心不齐时谈盟。”
——
夜至,风紧。陈宫披袍入敌楼,递上一纸:“‘假曹文’已成。”纸上不署名,只一行冷字:“军中断粮,法不阿贵。凡擅断粮道者,按法。——某记。”
张辽一笑:“某是谁?”
“让他们自己去猜。”陈宫将纸吹干,递与斥候,“别入大帐,挂在‘粮台’篷上,让风去读。”
风很快就读到了。半夜,袁绍帐前有人捡来此文,悄悄呈上。
袁绍看完,怒极,把纸一摔:“这是什么鬼!”孔融轻笑:“不鬼,像‘法’。”曹操营边也有人拾得,送至荀彧。荀彧看一眼,收起:“风。”
“风?”呈报的小吏茫然。
“会刮到每个人脸上。”荀彧道。
——
二更,陷阵营的‘空仓惊’第二波发作。
某处狭道,两辆车的车轱辘同时脱了木销,粮袋齐齐滚下去,把路堵成一堵白亮的墙。
押粮的小校抱头:“到底谁在动我车!”身边人低声:“听说是袁公自己——他断了转支。”又有人悄悄接:“也听说是曹孟德——他不许乱动。”第三个人叹:“也有人说,是董贼使间。”一句话,像石子投进泥塘,咕嘟咕嘟冒泡,但没人敢去捞。
陈宫站在城上,手指压着冷石:“‘假’字已重,‘断’字当起。”
他看向吕布,目光沉静,“主公,明日再添一笔,从‘粮权’入‘名权’。——把‘粮’与‘名’拧在一起,他们的脸会更疼。”
吕布点头:“张辽。”
“在。”张辽抱拳。
“明日午后,仍取三合。你打三人,不伤其锋,伤其脸。”吕布淡淡,“与此同刻,公台撒下一封‘封识’,刻‘盟主分粮图’,图上只画三股箭:‘袁’收、‘曹’量、‘刘’分。——让人以为,‘名’已在‘粮’上分了。”
陈宫一笑,“天下最怕‘图’。字可辩,图难辩。图一出,心先乱。”他垂眼,“谨遵。”
【断史回声:夜度评估:‘假曹文’触发‘法影’,诸营对‘断粮’之举生惧;‘空仓惊’连发,粮流滞止显着。预判:明日午后三合,围观热度+18;‘盟主分粮图’散布,互疑+9。建议:仍不杀,仍不取物,仅取‘名/法/义’之面。】
——
天将亮未亮,虎牢关外的童谣又起了几句新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