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记录仪的普及,如同给丹塔这台庞大的执法机器装上了无数双永不疲倦的“天眼”。以往依赖口供、人证、以及容易被人情世故干扰的现场判断,逐渐被客观、详实的影像与数据所取代。
然而,新的工具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记录仪产生的海量数据,如何有效地管理、检索、分析,并最终形成无可辩驳的“证据链”,成为了摆在丹塔和青岚宗面前的新课题。
这一日,苍柏真人再次造访科学丹道研究院,眉头紧锁,手里拿着一枚厚重的玉简。
“秦小友,记录仪是好,但…太能记了。”苍柏真人将玉简放在桌上,语气带着一丝幸福的烦恼,“一次跨州联合执法行动,十几个小队,记录下来的影像资料就能塞满几十枚这样的超大容量玉简。查看起来耗时费力,往往找到关键片段,庭审都结束了。而且,有些证据看似清晰,但若无法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形成闭环,依旧容易被狡辩之徒钻了空子。”
秦洛接过玉简,神识扫入,里面果然是密密麻麻、时长惊人的执法记录片段。他理解苍柏真人的困扰。原始的、未经整理的视频数据,其价值是有限的,就像散落一地的珍珠,需要一根线将其串成项链。
“真人的意思是,需要一套能够高效处理这些数据,并能自动梳理、关联、验证证据的系统?”秦洛问道。
“正是此意!”苍柏真人点头,“最好能像你们那个‘验真灵符’一样,简单、高效、一目了然。”
“这涉及到数据挖掘、模式识别、证据逻辑学…有点意思。”秦洛眼中再次燃起研究的火焰,“没问题,交给我。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智能证据链管理平台’。”
接下来的日子,秦洛拉着苏妙仪和几个对算学感兴趣的弟子,再次投入研发。小九九则负责在堆积如山的玉简上跳来跳去,假装自己是个“生物硬盘索引器”(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在捣乱)。
基于已有的“丹道反应数据库”和“大衍灵机算阵”的经验,新的平台架构逐渐清晰。
首先,秦洛改进了执法记录仪的数据格式。除了影像和声音,还强制要求记录执法队员的编号、时间戳、GPS定位(利用星辰定位法阵)、以及扫描涉案物品的独特灵气编码(如果适用)。所有数据在记录时即被打上不可篡改的数字摘要(哈希值),并实时上传。
其次,在丹塔总部,建立了强大的“中央证据处理灵阵”。这个灵阵能够自动对上传的海量记录数据进行初步处理:语音转文字、人脸与物品识别、行为模式标注、异常能量波动标记…并建立索引。
最关键的一步,秦洛引入了“证据链”逻辑模型。
他设计了一套规则,让灵阵能够自动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由不同执法队员记录的、但针对同一案件或同一嫌疑对象的证据片段,智能地关联起来。
比如:
· 记录仪A拍摄到嫌疑人甲在黑市购买造假原料。
· 记录仪B三日后在甲的作坊拍摄到相同的原料和造假过程。
· 记录仪C在市场上查获的假货,其灵气编码与甲作坊的原料编码匹配。
· 甲的银行流水(通过合法途径调取)显示与售假收入吻合。
这些分散的证据点,会被灵阵自动抓取、串联,并生成一条清晰的、带有时间轴的可视化“证据链”,逻辑严密,环环相扣。
平台甚至能自动检测证据链中的薄弱环节或矛盾点,提示执法人员补充侦查。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效果,秦洛决定进行一次实战测试。
机会很快来了。
中州边境发生了一起重大的假丹致人死亡案。数名修士服用了来自一个名为“幽影阁”的地下组织销售的“催化筑基丹”后,根基尽毁,一人当场身亡。影响极其恶劣。
丹塔执法队迅速介入,但“幽影阁”行事狡猾,据点隐蔽,成员之间单线联系,首脑更是神秘莫测。常规调查进展缓慢。
苍柏真人决定将此案作为新平台的试金石。
大量的执法记录数据、市场稽查数据、甚至天机阁提供的情报信息,被源源不断地输入“智能证据链管理平台”。
庞大的灵阵开始运转,无数数据流在其中穿梭、比对、关联。
一天后,平台输出了一份详细的《“幽影阁”假丹案证据链分析报告》。
报告首页,直接锁定了最大嫌疑人——一个表面上经营着合法药材生意、口碑颇佳的中年商人,贾仁义。
报告后面,附上了一条令人叹为观止的完整证据链:
1. 时间戳:三个月前。来源:市场巡检记录仪(编号CZ-07)。 片段显示贾仁义名下的“仁义堂”药材铺,大量购入几种虽常见但恰好是制造假催化丹基础辅料的低价药材,采购量远超其正常业务需求。(动机与原料准备)
2. 时间戳:两个月至一个月前。来源:多处交通枢纽记录仪(自动人脸识别)。 多次捕捉到贾仁义的心腹伙计,频繁出入位于黑瘴谷边缘的一个废弃矿洞。(可疑地点关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