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腾的“投诚”,如同在暗流汹涌的湖面投下巨石,其引发的涟漪远超想象。
京中勋贵圈子本就不大,消息灵通者很快便得知,那位手握京营重兵、向来强硬的王节度使,竟向北静王与贾环低头,不仅不再反对武举,反而主动献上“投名状”,全力襄助此事。
一时间,那些本就摇摆不定、或已显没落之象的勋贵人家,顿时慌了手脚,纷纷重新掂量起形势来。
保龄侯史鼐与忠靖侯史鼎兄弟二人,本就因有求于贾环而态度谦卑,闻听此讯,更是坐不住了。两人连忙备了厚礼,再次亲赴贾府求见贾环。
贾环在书房接待了他们。此次再见,史家兄弟的态度比上次更加恭谨,甚至带上了几分谄媚。
史鼐赔笑道:“环哥儿…不,贾主事!日前蒙您应允相助,我史家上下感激不尽!
近日听闻…王节度使亦深明大义,鼎力支持武举新政,真乃国家之幸!我史家虽人微言轻,亦愿效仿王公,为陛下、为朝廷略尽绵薄之力!但凭贾主事差遣!”
史鼎也忙道:“正是!正是!武举所需银两、场地、人手,但凡有用得着我史家之处,绝无推辞!”
贾环看着二人,心中了然。这是见风使舵,急着表忠心来了。他微微一笑,道:
“两位侯爷深明大义,下官佩服。陛下若知勋贵之中有如此多忠贞之士,定然欣慰。”
他话锋一转:“两位侯爷家中子弟,想必自幼习练弓马,熟读兵书?不知…于此次武举,可有想法?”
史家兄弟一怔,互望一眼。他们原本只想出钱出力,混个“支持新政”的好名声,方便日后为子弟求官,却从未想过让自家子弟去参加那与平民同场竞技的武举!
在他们看来,与寒门子弟同台比试,已是失了身份,若再考不上,岂不颜面尽失?
史鼐犹豫道:“这…犬子侄辈虽粗通武艺,然…恐才疏学浅,难登大雅之堂…怕是…”
贾环正色道:“侯爷此言差矣!陛下开武举,意在选贤任能,唯才是举。勋贵子弟,家学渊源,弓马娴熟,见识广博,本就有先天优势,正该借此良机,堂堂正正博取功名,以显家声!
岂能畏难不前,反让寒门子弟专美于前?若勋贵子弟能在此次武举中脱颖而出,岂不更证明陛下圣明,武举公正?届时,陛下龙心大悦,封赏岂会少了?”
史家兄弟闻言,眼睛渐渐亮了起来。
是啊!若自家子弟能考中,甚至是名列前茅,那便是光宗耀祖,更能彰显史家“文武双全”、“顺应新政”的形象,于家族复兴大有裨益!远比钻营求官来得光彩!
史鼐一拍大腿:“贾主事金玉良言!如梦初醒!我这就回去,让那几个不成器的小子好生准备!定要在此次武举中,考出个名堂来!”
史鼎也激动道:“对!正该如此!我史家儿郎,岂能落于人后!”
贾环含笑点头:“下官预祝几位世兄马到成功。武举章程不日便将公布,其中设有马射、步射、弓刀石、策论等科,皆是勋贵子弟所长。只要好生准备,机会极大。”
“多谢贾主事指点!”史家兄弟千恩万谢地去了,心中已开始盘算如何督促子侄备考。
送走史家兄弟,贾环嘴角勾起一丝弧度。鼓励勋贵子弟参加武举,是他计划中的重要一环。
此举既可减少改革阻力,又能彰显武举“公平”,若真有几个勋贵子弟考中,更能堵住悠悠众口,证明“唯才是举”非虚言。
很快,在贾环与北静王的暗中推动下,勋贵子弟应考武举,竟成了一种“新风尚”。
不少中等勋贵人家纷纷效仿史家,一面出钱出力支持武举,一面将子弟送入新设的“备考营”操练,摩拳擦掌,准备在考场上一显身手。
【叮!成功引导部分勋贵势力(以史家为代表)转向‘支持武举’并积极参与!减少改革阻力!获得中等勋贵集团‘有限支持’与‘感激’!武举‘公正性’‘吸引力’提升!宿主‘统战策略’成功!】
然而,并非所有勋贵都如此“识时务”。
武举之风愈刮愈烈,北静王与贾环雷厉风行,兵部与京营紧密配合,筹备工作进展神速,眼看便要正式张榜,昭告天下。皇帝对此极为关注,数次召见北静王垂询,龙心大悦。
这般光景,却深深刺痛了另一批人的眼睛。
以缮国公府、齐国公府等几家顶级勋贵为首的顽固派,世代簪缨,盘踞军中要津已久,视军权为禁脔,岂容寒门子弟染指?
更无法接受王子腾、史家等“叛变”行径!他们不敢明着对抗皇帝,却将满腔怨恨,对准了此番改革的“急先锋”——贾环!
在他们看来,贾环这等庶子出身的小辈,仗着几分圣眷,便上蹿下跳,搅风搅雨,实乃勋贵中的叛徒,罪该万死!
这日深夜,缮国公府一间密室内,灯火昏暗。
缮国公石光珠、其子石猛,并齐国公陈家、治国公马家等几家核心人物赫然在列,个个面色阴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