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十七分,酒店窗帘未完全闭合,一缕灰白的光斜插进房间,落在林野的脚踝上。
她蜷在床角,背靠着冰凉的墙面,膝盖抵着胸口,像一具被抽走骨架的木偶。
手机屏幕亮了又暗,暗了又亮,上千条未读消息堆叠成一座无声的废墟——粉丝的“姐姐你太勇敢了”、媒体的“独家专访可预约”、出版社的“首印五万册已加急排版”。
每一条都像掌声,可她只听见回音。
她点开那段音频。
“哇——”第一声是婴儿的啼哭,撕裂寂静。
“呜……”第二声是少年的呜咽,压抑而颤抖。
“呃啊……”第三声是成年的嚎叫,被咬碎在喉咙里。
三代女人的哭声,被她剪辑成三十七秒的音频,在发布会最后播放。
那一刻,全场静默,有人低头抹泪,有人攥紧拳头。
她站在台上,看着台下起伏的肩头,忽然觉得那不是共鸣,是吞噬。
心口那道银痕忽明忽暗,像一盏将熄未熄的灯。
它不痛,却沉,沉得让她喘不过气。
她烧了手稿——那叠写了七年、浸着血泪的《荆棘摇篮》原稿,在发布会前夜投入酒店洗手间的马桶,一根火柴,一团蓝焰,纸灰打着旋儿沉入下水道。
她以为那是告别,是焚毁枷锁的仪式。
可现在她明白了:她烧的是纸,没烧掉“被需要”的恐惧。
她怕一旦不再痛苦,就不再被听见。
手机又震了一下。江予安的名字跳出来,只有两个字:“开门。”
她没动。他知道密码。
门锁轻响,江予安走了进来,手里提着纸袋,热粥的香气漫开。
他没说话,把早餐放在桌上,又从包里取出一册厚实的空白笔记本,封皮是哑光黑,像未燃尽的炭。
“你昨晚没回消息,”他语气平静,像在陈述天气,“我查了心率记录。你的心跳在凌晨三点飙到140。”
林野扯了扯嘴角,笑得比哭还难看:“我以为我自由了。可现在更怕……怕这一切只是场表演。我说出真相,不是为了疗愈,是为了让别人觉得我‘值得被救’。”
江予安拉开椅子坐下,翻开笔记本第一页,从口袋里取出钢笔,一笔一划写下:
“真正的疗愈,不是不再痛,是能带着痛说真话。”
字迹清瘦,却有力。他合上本子,轻轻推到她面前。
“你想写,我就在这。”
没有追问,没有安慰,没有“别怕”。
他只是坐在那里,像一座不会倒塌的岸。
林野忽然觉得眼眶发烫。
她不想哭,可眼泪已经滑下来,滴在手机屏幕上,模糊了那条粉丝私信:“你让我觉得,我也可以不原谅。”
她点开顾念发来的剪辑版发布会视频。
画面里,她站在聚光灯下,声音平静:“我母亲曾撕毁我的日记,烧成灰烬。她说那是‘清理负能量’。可今天,我要把那些灰,重新拼成一句话。”
然后她按下播放键。
音频响起的瞬间,镜头无意扫过观众席后排。林野放大画面,定格。
周慧敏坐在那里。
她穿着洗得发白的藏蓝外套,头发扎得一丝不苟,脸上没有表情。
可就在婴儿哭声响起的那一秒,她的右手忽然抬了起来,指尖轻轻、无意识地按向胸口左侧——仿佛那里也有一道看不见的伤,正随着那哭声,一寸寸裂开。
林野怔住。
她从未见过母亲露出这样的动作。
不是愤怒,不是指责,而是一种近乎本能的防御,像被烫到的触觉。
她忽然意识到:母亲不是没有痛,是痛得太久,久到连自己都忘了那是痛。
她打开电脑,新建文档。
光标闪烁。
她敲下标题:《补丁3.1:灰烬的重量》
手指停顿片刻,继续打字:
“我们以为烧掉的是过去,其实烧的是彼此都不敢认的影子。
她烧我的日记,我烧她的手稿。
可火灭之后,灰还在。
它不说话,却比任何文字都重。”
写到这里,心口那道银痕忽然轻轻一颤——不是痛,不是冷,而是一种近乎温柔的震颤,像风拂过枯枝,像星子落进深井。
她低头看着那银色的纹路,在晨光中泛着微弱的光,像一条终于学会呼吸的伤疤。
江予安起身,走到窗边,轻轻拉上窗帘。
房间暗了下来,只有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
“你不用今天就写完,”他说,“甚至不用写完。”
林野点点头,没说话。她知道,有些话一旦开始,就再也停不下来。
而此刻,在千里之外的一座老宅里,一盏昏黄的台灯下,手机屏幕亮着。
周慧敏的手指悬在键盘上方,微微发抖。
周慧敏坐在老宅客厅的藤椅上,窗外雨丝斜织,打在锈迹斑斑的防盗网上,发出细碎而执拗的声响。
墙上挂钟的指针已滑过十一点,可她仍没有起身的意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