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如今,牢笼的门,正一寸寸打开。
几天后,林野收到一条新消息,来自“荆棘学校”管理员:
“江予安申请成为平台分享者,身份认证已通过。”
她望着窗外。
晨光正一点点爬上城市天际线,像无声的潮水,漫过昨日的阴影。
她不知道他将说什么,也不知道他将以怎样的姿态站在讲台上。
她只知道,那个曾以为“读懂创伤就能避免它”的人,终于要开口了。
江予安站上“荆棘学校”的讲台那天,林野坐在第三排靠窗的位置。
春日的阳光斜切进教室,在木地板上投下格栅般的光斑,像一道道未愈合的旧伤,又被时间轻轻覆盖。
台上的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蓝色衬衫,袖口卷到小臂,露出腕间那道淡得几乎看不见的旧疤——那是少年时期唯一一次试图用疼痛确认自己还活着的痕迹。
他没有拿稿子,只是站在那儿,目光缓缓扫过台下一张张年轻而紧绷的脸。
有人低头抠指甲,有人紧紧抱住双臂,更多人的眼神里藏着熟悉的警惕与渴望:想被听见,又怕说得太多。
“我曾以为,读懂创伤就能避免它。”他的声音不高,却穿透了整个空间,“我读了十年心理学,记了二十本笔记,甚至能背出每一种依恋类型的诊断标准。可当母亲的照片从抽屉里滑出来时,我还是蹲在地上哭到缺氧。”
台下有人吸了口气。
“后来我才懂,真正的疗愈,不是成为解题的人,而是承认自己也会倒下。”他顿了顿,嘴角浮起一丝极淡的笑,“不是每一次崩溃都要被解释,不是每一个伤口都必须结痂。有时候,只是允许自己说一句‘我撑不住了’,就已经是勇敢。”
掌声响起,起初零星,继而如潮水般涌来。
林野没有鼓掌,她只是静静看着他——这个曾用理性筑墙的男人,如今站在光里,把墙一块块拆下来,不是为了展示伤痕,而是为了让风进来。
陈教授坐在角落,双手交叠在膝上,银边眼镜后的目光复杂而温厚。
散场后,他在走廊拦住江予安,沉默良久,才低声说:“你比我懂心理了。”
江予安笑了,眉尾微皱:“我只是终于敢当个普通人。”
那晚,林野在出租屋的书桌前敲下新书的终稿。
文档名为《若经我苦》,光标在最后一行闪烁许久,她终于写下:
“我们都不完整,所以才需要彼此。不是谁照亮谁,而是两个残缺的影子,终于敢在光下重叠。”
合上电脑时,窗外月色正浓。
她抬起左肩,曾经蔓延如网的银色荆棘纹已近乎消失,只在月光倾泻的刹那,浮现一道极淡的光影,像一句迟到了二十多年的告白,终于被听见。
手机震动。
江予安的消息跳出来:“明天,我想带她去墓园,说说话。”
她盯着那句话看了很久,仿佛能看见他站在墓碑前的模样——不再是那个攥着未写完卡片的小男孩,也不是那个用冷静掩饰颤抖的心理咨询师,而只是一个想和母亲说说话的儿子。
她回:“我去等你,就在外面。”
发送后,她没有放下手机,而是打开相册,翻到一张旧照:江予安蜷在她公寓的地毯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一本她写的《荆棘摇篮》。
那时她还不敢相信,一个人可以既强大又脆弱,既清醒又温柔。
而现在,她开始相信,有些记忆不该被埋葬,而该被重新拾起。
她起身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空白笔记本,在扉页写下几个字,笔迹坚定:
“那些没说出口的,不该消失。”
窗外,城市灯火如星河倾泻。
而在她未曾察觉的角落,一张泛黄的图书馆租赁合同静静躺在抽屉里,上面盖着红章,地址写着:老城区·梧桐街17号。
喜欢荆棘中的常春藤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荆棘中的常春藤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