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十七分,监控画面里那个模糊的身影,像一根锈迹斑斑的针,缓缓刺进林野的太阳穴。
她坐在电脑前,呼吸停滞。
屏幕微光映在脸上,照出她微微颤抖的睫毛和骤然收缩的瞳孔。
镜头昏暗,可那件褪色的旧棉袄太过熟悉——是外婆留下的,洗得发白,袖口磨出了毛边,母亲从不穿它,甚至不愿提及。
可此刻,周慧敏却蹲在河岸边,穿着它,低着头,手指僵硬地折着一只红纸船。
动作生涩得近乎笨拙。
一次没折好,她拆开重来;第二次又歪了角,再拆。
第三次,她终于勉强成形,却从怀里掏出半片烧焦的数学试卷,小心翼翼塞进船舱。
那纸角焦黑蜷曲,边缘还沾着灰烬,像是多年前某次怒火的残骸。
她轻轻将船推入水中。
船漂了不到五米,便缓缓下沉,红色一点一点被河水吞没,最终消失不见。
林野盯着那一片空荡的水面,心口忽然一紧——不是熟悉的灼痛,不是荆棘撕裂皮肉的尖锐,而是一种空荡的冷吸感,仿佛胸腔里有什么正在被抽走,像风穿过废墟,无声无息,却把温度都带走了。
她下意识抚上左胸口的月牙形纹身。
那里原本总因情绪过载而滚烫发红,此刻却冰冷如冰裂的瓷面,一道细微的裂痕悄然浮现,渗出寒意。
这不是别人的情绪入侵。
这是空白在呼吸。
她猛地闭眼,脑海中闪过江予安的声音:“最深的创伤,往往没有声音。”
那时她不懂,只觉得痛苦必须嚎叫才有重量。
可现在她明白了——有些伤,是沉默的塌陷,是连哭都找不到出口的窒息。
她睁眼,关掉监控,起身时腿脚发麻。
凌晨三点的城市安静得像一座沉没的城,窗外河流幽暗,仿佛仍漂浮着那只沉没的红船。
第二天清晨,阳光斜切进客厅,林野站在母亲书房门前。
门虚掩着,锁从未真正存在过,但谁也不敢进。
这间屋子像一座祭坛,供奉着“正确”与“秩序”——书架上的每一本书都按高度排列,标签朝外,间距一致,甚至连空气都凝滞得没有尘埃浮动。
她的目光落在《育儿心理学》与《高考模拟题集》之间——一本黑色硬皮笔记本,突兀地夹在那里,像是被强行塞进去的异物。
她抽出本子,翻开。
每一页只有印刷体的日期,从她出生那天起,整整二十二年,一天不落。
没有文字,没有记录,没有解释。
只有空页,和冷冰冰的数字。
林野的手指划过那些空白,指尖发颤。
她忽然将本子贴在心口,紧贴月牙纹身的位置。
刹那间,裂痕扩大。
一股不属于她的记忆碎片冲入脑海——
十七岁的周慧敏站在乡下老屋的灶台前,手里攥着师范录取通知书。
窗外雨声淅沥,屋里烟雾缭绕。
父亲坐在桌边喝酒,骂她“女人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火盆里的炭火星溅到纸上,她看着火焰一点点吞噬那张改变命运的通知书,咬住手腕,死死忍住不哭出声。
眼泪砸进灶灰里,瞬间蒸干。
影像消散。
林野跪在地上,怀里抱着那本黑色笔记,泪水无声滑落。
她发现自己正在遗忘一件事——一个雨夜,江予安第一次叫她“野”,声音温柔得像风吹过荒原。
他说:“这名字真像你,野得让人心疼。”
可现在,那个画面模糊了,像被水浸过的照片。
她慌乱地伸手去抓,却只触到一片潮湿的虚无。
门外传来脚步声,她迅速藏好本子,擦干脸。
来人是花匠老吴,提着剪刀和水壶,准备去修剪社区花园的山茶花。
“老吴叔。”她拦住他,声音沙哑,“我妈……最近常来这儿?”
老人停下动作,看了她一眼,眼神复杂。
“每月十五,雷打不动。不说话,就剪枝、松土、浇水。”他顿了顿,“去年冬天那场雪,花冻死了大半。她来了,站了一整晚。没人看见,我看见了。第二天,土里多了层草灰,新翻的,像是烧过什么东西。”
林野怔住。
去年冬天——正是她高考前夜焦虑症发作,被送进急诊的那个夜晚。
原来母亲去了花园。
原来她少了什么。
原来她一句话没说,却站了一整晚。
“有些话,花比人记得清。”老吴轻声道,转身离开,背影佝偻如枯枝。
林野站在原地,风穿过树梢,吹动她额前碎发。
她低头看向自己掌心,那本黑色笔记的棱角硌着皮肤,隐隐作痛。
她终于明白,那艘沉没的红纸船,不是祈求原谅,也不是情感释放——
而是一个不会说话的人,在用尽力气发出回声。
而她曾以为的牢笼,或许也困着另一个同样无法挣脱的灵魂。
她转身回家,走进书房,打开抽屉,翻出一张泛黄的旧稿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