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野的手指悬在播放键上方,迟迟没有落下。
屏幕上的波形图像一条沉睡的脉搏,静默延伸至十分钟处,突然浮现出那一道细微得几乎可以忽略的呼吸声——轻、缓、带着某种克制的规律。
她放大频谱,将音量推到极限,耳机里终于清晰传来那个节奏:吸气三秒,停顿一秒,呼气四秒。
和她现在每天睡前练习的正念呼吸,分毫不差。
“是她。”林野低声说,不是疑问,而是确认。
窗外天光微亮,晨雾还未散尽。
她坐在老宅书房的旧书桌前,面前摊开着笔记本电脑,旁边放着那支早已不用的录音笔。
编号“07”的母带原始文件已经修复完毕,江予安用博物馆音频实验室的专业软件补全了当年因电量中断而丢失的最后一分钟数据。
他没多问,只说:“你想听清什么,我就帮你听见。”
可她没想到,听见的是这个。
十七分钟。
周慧敏在她房门外站了整整十七分钟,听着里面断续的哭声从激烈到平息,直到确认女儿睡着,才转身离开。
没有推门,没有安慰,甚至连一句低语都没有。
但她的呼吸一直都在,藏在磁带底噪里,像一道被遗忘的影子,陪她熬过了那一夜最深的黑。
林野闭上眼,心口那片荆棘纹身忽然发烫——不是疼痛,而是一种久违的胀痛,像是淤积多年的血终于开始流动。
她想起自己写《荆棘摇篮》时,总把母亲描绘成一个冷酷的符号:红粉笔划破试卷的尖锐声响,训话时不眨眼的瞳孔,还有那句反复出现的“你要是再这样,就别当我女儿”。
她在小说里让她跪在钢琴前捡断掉的琴键,在医院走廊把她一个人留在长椅上,在除夕夜撕碎她的日记本烧成灰烬……所有情节都真实发生过,可唯独漏掉了这一段。
原来伤害之外,也曾有过沉默的守候。
她曾以为那些深夜的寂静是彻底的抛弃,却不知有人也在黑暗中屏住呼吸,怕惊扰了她的梦。
手机震动起来,是江予安发来的消息:“修好了。你要听吗?”
林野没有回,只是轻轻点了播放。
啼哭声响起的瞬间,她几乎要缩起身子——那是十二岁的自己,在考砸数学月考后被当众羞辱,回到房间崩溃大哭。
那声音里的绝望如此熟悉,曾无数次出现在她的噩梦里。
可这一次,她没有暂停,也没有快进。
她任由那段哭声流过耳膜,然后静静等到了结尾。
当最后一声抽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那道微弱却坚定的呼吸时,她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滴在键盘F键上,洇开一小片水渍。
她删掉了草稿箱里准备提交美术馆个展的《及格》系列作品申报表。
那份展览原计划展出她童年所有创伤记忆的声音装置,《07:23》本该是核心展品,标题就叫《那一夜我没能睡着》。
但现在,她不想再把痛苦陈列给别人看了。
她打开手机闹钟设置界面,新建了一条定时任务:每日清晨六点二十三分。
名称:天亮了。
内容不是哭声,不是回忆,而是江予安昨天录下的一句话,声音温和却不容置疑:“林野,天亮了。你活过了那一夜。”
她说不出为什么,但这比任何疗愈仪式都更让她感到踏实。
当天晚上,她在个人问答箱悄悄投了一条匿名提问:“你有没有一个时间,明明过去了,却还在陪你?”
凌晨三点,H.M.账号更新。
标题:07:24
时长一分钟。
音频开始是砂锅底部微沸的咕嘟声,持续十秒后戛然而止;接着传来椅子拖动地板的摩擦音,缓慢、小心,仿佛生怕吵醒谁;最后是一只玻璃杯轻轻放在木桌上的轻响,稳、准、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温柔。
正是她每次哭完,周慧敏进屋给她倒温水的动作。
系统日志显示,这段录音上传于清晨五点十七分,但录制记录却从凌晨四点二十三分开始,连续七次重录,每一次都在同样的地方卡顿、停止。
最后一次才完整通过。
林野盯着那串时间戳,久久未动。
她没回放,也没截图分享。
只是默默起身,走向客厅角落那张由老餐桌改造的“回音装置”——这是她最近做的声音艺术实验,两张相对而坐的椅子内置感应器,只有当两人同时落座,桌面下的扬声器才会触发预设音频。
她将“07:23”和“07:24”两段录音导入系统,设定为双轨合声模式。
按下确认键时,屏幕提示:“等待另一人就位。”
窗外,东方渐白。林野没有回放那两段录音。
她只是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手指从播放键移开,落在键盘边缘。
窗外的晨光已经漫过窗台,照在她心口的位置——那里曾日夜盘踞着荆棘纹身的灼痛,如今却像被什么轻轻托住,不再刺入血肉,而是浮于皮肤之上,成了某种印记,而非刑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