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早朝,郗砚凛与几位重臣商议今夏漕运疏通及部分州县旱情应对之事。
“陛下,”户部尚书捧着账册,眉头紧锁。
“今岁漕粮北运,因河道几处淤塞,较往年更耗人力时日。
若遇暴雨,恐更有延误之险。
工部虽已派人疏浚,然银钱耗费甚巨……”
工部尚书立刻道:“陛下,疏通河道乃利国利民之长策,虽一时耗费,却可保日后漕运畅通,所省之费远胜于此……”
郗砚凛听着,温声道:“顾卿,你曾在江南任职,于漕运民生有何见解?”
顾文清出列,他虽年轻,但气质清正,举止从容。
他被陛下突然点名,也不见慌乱,略一沉吟。
恭声道:“回陛下,臣以为,疏通河道确为必要。
然或可仿效前朝以工代赈之法,于漕运沿线灾荒或贫瘠之地招募民夫,给付工钱。
如此,既完成了河道疏浚,亦安抚了民生,使其有所依靠,不至流离失所,或生事端。
所需银钱,或可从漕运日后增益中逐步填补。”
他思路清晰,既考虑了工程,也顾及了民情,并非空谈。
郗砚凛微微颔首,未置可否,目光又转向另一人:“赵卿,你出身北地,于旱情有何看法?”
赵允珩道:
”“陛下,臣以为应对旱情,除常规赈济外,更需长远之策。
北方多地水利失修,百姓靠天吃饭。
臣恳请陛下下旨,令各州县核查水利设施,兴修陂塘水渠,推广龙骨水车等省力提灌器具。
此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且可命各地官员引导百姓改种耐旱作物,以减损失。”
他所言皆切中要害,务实具体。
郗砚凛听着两位年轻臣子的奏对,眼中掠过一丝满意。
他需要这些新鲜血液带来新的视角和活力。
最终,他综合各方意见,做出了决断:漕运疏通准予拨款,部分采纳顾文清以工代赈之议。
旱情应对则以赵允珩所奏为主,令相关各部及州县严格执行。
朝堂之上风云涌动,后宫之中却也有一番小小波澜。
先帝十二公主郗瑶,今日特意打扮得娇俏可人,进宫给太后和养母淑太妃请安。
太后精神不济,她略坐了坐便去了淑太妃所居的宫殿。
一见到淑太妃,郗瑶便像只花蝴蝶般扑了过去,搂着胳膊一阵撒娇。
“母妃~瑶儿好想您~
您一个人在宫里多闷啊,不如跟瑶儿回府去住些日子吧?
驸马他新得了好茶,府里的荷花也开得正好,可漂亮了!
您就去嘛去嘛~”
她摇着淑太妃的胳膊,嘟着嘴,眼里满是期盼,全然一派天真烂漫,不懂宫廷规矩为何物的模样。
淑太妃被她摇得头晕,又是好笑又是无奈。
她出身名门,性子温和,对这个自己一手带大、虽娇纵却心思单纯的公主很是疼爱。
宫中生活虽富贵,却也寂寥,能去女儿府上小住,自然是愿意的。
只是妃嫔出宫长住,并非小事。郗瑶闹腾着就去求了皇后。
皇后正在处理宫务,被她缠得无法。
又见淑太妃也确实意动,斟酌片刻,想着郗砚凛近日忙于政事。
这等小事不必烦扰他,皇后也能做主。
出宫小住亦无不可,便笑着应允了。
“罢了罢了,本宫准了。
只是太妃娘娘需得多带些人伺候。
在十二公主府一切小心,定期派人回宫报个平安。”
郗瑶顿时欢呼起来,拉着淑太妃的手雀跃不已,立刻就要回府去准备。
淑太妃看着女儿高兴的样子,也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而这时的明曦宫,却是另一番闲适景象。
阿瑞不必上学的时间,蔺景然并不拘着他死读书。
庭院树荫下,阿瑞举着一把特制的小弓,对着不远处的箭靶,有模有样地练习射箭。
虽然力道不足,准头也差得远,但他神情专注,小脸憋得通红,每次射出箭矢都引得旁边伺候的小太监们低声喝彩鼓励。
练习累了,他便又去追逐在花丛中飞舞的蝴蝶和蜻蜓,跑得满头大汗,笑声清脆。
玩得渴了,宫人早已备好了解暑的饮子。
并非是寻常的酸梅汤,而是宫里夏日极受喜爱的冰镇蔗浆,用甘蔗汁冰镇后,清甜无比。
还有用新鲜槐叶汁和面做成细条,煮熟后放入冰水中浸冷,再浇上熟油和调味汁的槐叶冷淘,口感清爽筋道,阿瑞能吃掉一小碗。
偶尔,蔺景然也会让人在殿内放置一个大冰鉴。
里面不仅镇着瓜果,还会精心雕琢一些小巧的冰山、小动物形状的冰雕,看着赏心悦目,也更觉凉爽。
阿瑞最喜欢围着冰鉴打转,好奇地摸着那些晶莹剔透的冰雕。
她坐在廊下,看着儿子欢快的身影,摇着团扇,品着冰饮,只觉得夏日悠长,岁月静好,若能一直这般下去,倒也不错。
喜欢娘娘的佛系日常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娘娘的佛系日常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