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氏AI的商务车没开出多远,就被巷口的早市堵住了。小李坐在副驾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平板边缘,刚才老人们围着苏砚说“中医比AI靠谱”的画面,像根刺扎在他心里——他做AI医疗三年,一直坚信“数据即真理”,可今天亲眼看到那些老人对苏砚的信任,又忍不住怀疑:难道机器真的少了点什么?
“组长,要不咱们先等等?”开车的同事突然说,“我刚才从后视镜看到,苏医生好像要给人扎针了,要不看看她到底会不会?”
小李心里一动。他昨天接到任务时,顾总反复强调“苏砚是江湖郎中,没真本事”,可刚才张阿姨和李大爷的话又不像假的。他咬了咬牙,对司机说:“靠边停,别熄火,咱们看看再说。”
商务车悄悄停在巷口的老榕树后,透过车窗,能清晰看到中医馆里的场景——苏砚正站在诊床旁,手里拿着一个暗红色的针盒,盒盖上刻着“苏氏针灸”四个字,边缘已经被磨得发亮。诊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闭着眼睛,眉头皱得紧紧的,正是昨天说“AI测不出失眠”的赵奶奶。
“赵奶奶,您放松点,别紧张。”苏砚的声音很轻,像羽毛拂过心尖,“咱们今天扎安眠穴,治您的失眠,就像我昨天跟您说的,针很细,不会疼。”
她打开针盒,里面整齐码着几排银色的银针,针身细得像发丝。小李眯起眼睛,借着晨光看清了针盒上贴的标签:“0.35mm×40mm 无菌银针”——这是临床常用的规格,不是市面上随便能买到的“三无产品”,他心里的怀疑又淡了几分。
苏砚拿起一根银针,指尖捏着针尾,对着光线轻轻转动。她突然低声念了一句:“扎针先定心,稳、准、轻。” 声音不大,却透过敞开的窗户,飘进了商务车里。
小李愣了一下——这句口诀他好像在哪听过?哦,上次张诚总监提到《针灸学》时,提过一句“传统针灸操作讲究‘稳准轻’,是老辈传下来的经验”。他赶紧掏出手机,打开录音功能,想把苏砚的操作都录下来,万一她操作不规范,也好当证据。
只见苏砚先用75%的医用酒精棉,反复擦拭赵奶奶耳后的皮肤——动作轻柔得像在照顾婴儿,连酒精棉的角度都保持着45度,避免酒精流进老人的耳孔。擦完后,她左手拇指轻轻按住赵奶奶耳后凹陷处,右手捏着银针,对准那个点,以30度角缓缓斜刺进去。
“这是安眠穴,位于耳后乳突与风池穴之间的凹陷处,《针灸学》(第十版)教材里明确写过,这个穴位主治失眠、头痛,进针深度0.3-0.5寸,斜刺角度30-45度最合适。”苏砚的声音带着几分专注,手里的银针已经进去了小半寸,赵奶奶的眉头不仅没皱,反而慢慢舒展开了,“您感觉怎么样?有没有酸胀的感觉?”
“有……有点胀,但是不疼。”赵奶奶睁开眼睛,语气里满是惊喜,“苏医生,我之前在大医院扎针,总觉得疼得慌,你这针进去,我都没怎么感觉。”
“因为进针的时候要‘稳’,不能晃,晃了就容易碰到周围的神经。”苏砚一边说,一边用指尖轻轻捻转针尾,动作慢而均匀,“我妈以前教我,扎针就像跟穴位‘对话’,你越急,它越‘不配合’,得慢慢来。”
【剧情诊疗提示】:本书中安眠穴针灸操作、进针角度及银针规格为剧情设定,现实中失眠需结合体质辨证施治,针灸操作需由持执业医师证的专业人员进行,禁止自行模仿操作,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遵医嘱。
商务车里的三个人都看呆了。小李的同事小声说:“组长,她这手法……好像挺专业的啊,比我上次在中医院看到的医生还熟练。” 另一个同事也点头:“你看她进针的角度,刚好30度,跟教材里写的一模一样,不像瞎扎的。”
小李没说话,手指却点开了相机,悄悄对着苏砚的动作拍了段视频。屏幕里,苏砚的侧脸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她捏着针尾的手指很稳,连指节的弧度都没怎么变——那不是“江湖郎中”的慌乱,是日复一日练习才有的熟练。
他想起自己刚进顾氏时,导师说“AI能模拟千万种进针角度,却模拟不出医生的‘手感’”,当时他还不服气,觉得“手感”是最不靠谱的东西。可现在看着苏砚扎针,他突然懂了——那是对患者的在意,是“怕疼着、怕伤着”的小心,是冰冷数据永远算不出来的温度。
“好了,留针20分钟,您闭目养神一会儿,别想太多事。”苏砚帮赵奶奶盖好薄毯,又拿起旁边的艾草包,“这个是温灸包,我给您敷在膝盖上,您不是说膝盖凉吗?敷着能舒服点。”
赵奶奶笑着点头,眼睛里满是信任:“哎,好,听你的。苏医生,我跟你说,我这失眠快五年了,吃了多少安眠药都不管用,昨天你给我贴了耳穴,我居然睡着了三个小时,今天要是再能睡好,我就给你送锦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