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六月的天气,梅雨如烟似雾,整个世界都被笼罩在这如丝如幕的画卷之中。
苏杭文化的千年水乡,自古以来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尽管大夏朝现在万国来朝开放热闹,但这里却宛如一方世外桃源,宁静、祥和,让人感到无比安逸。
傍晚时分,一艘小船缓缓地顺着古镇的水道前行,船头站着一名手持油纸伞的男子。那如烟的雨丝,轻轻地飘落在油纸伞上,然后顺着伞骨滑落下来,形成一串串晶莹的水珠。男子静静地伫立在船头,仿佛完全沉浸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无法自拔。
湿润的空气中,飘来一丝丝袅袅的炊烟,那味道是如此的熟悉,让人不禁想起了家的温暖。一座座古老的石桥横跨在水道之上,岸边的古宅、廊棚错落有致,与两岸行色匆匆的路人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水墨丹青。这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却又仿佛是在梦中一般,让人有些恍惚。
远处传来的钟声,似乎在轻轻叩响他的记忆之门。离开家乡已经三十载,许尔和终于在这个烟雨蒙蒙的时节,又回到了这片他魂牵梦绕的土地。
三十五年前,那个时候的许尔和,正处于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年纪。年仅十五岁的他,怀揣着满腔的热血和对未来的憧憬,立下了读书科考、做官治国的宏伟志向。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辞别了父母,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国子监求学的道路。
许尔和的父亲对他寄予了厚望,期望他将来能够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光宗耀祖。然而,命运却总是充满了变数。在国子监读书的三年里,年轻气盛的许尔和,为了心中的正义与公理,卷入了一场与承天门有关的风波。这场风波让他的仕途变得黯淡无光,心灰意冷的他,最终被当时的朝廷勒令在考举过后,必须接受严加看管,不得离开京城半步。
无奈之下,许尔和只好在京城勉强做个小官,以此来维持生计。时光荏苒,三年的考察期转瞬即逝。在这期间,他与自幼订婚的妻子在京城举行了婚礼,从此开始了他们的婚姻生活。然而,由于他无法离开京城归乡,妻子只能独自带着孩子回乡尽孝。
岁月如梭,如此这般,许尔和在京城度过了三十几个年头。这期间,他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但始终未能如愿回到故乡。直到前些日子,最后一个坐牢的老友出狱后,他才终于迎来了解除不得离开京城禁令的时刻。
而就在这个时候,家中的老妻恰好寄来了一封书信。信中的字字句句,都透露出她对许尔和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他归乡的期盼。面对这封家书,许尔和终于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冲动,他决定立刻启程归乡,与家人团聚。
在给老妻回了封信后,许尔和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行李,便决定即日启程归乡。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归心似箭。
一路上,风雨交加,但这并没有阻挡他回家的步伐。他冒着风雨,日夜兼程,终于踏上了阔别了三十载的家乡土地。
一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许尔和就被一股亲切的气息所包围。然而,天空却飘起了绵绵的细雨,仿佛是在为这位归来的游子接风洗尘。
三十载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眼前的景象,似乎还停留在当年自己离开这里时的模样,没有太大的变化。街道、房屋、树木,一切都显得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就好像时间在这里停滞了一般。
许尔和不禁感慨万分,岁月如梭,自己已经从当初那个青葱般的英俊少年,变成了如今知天命的胖大老人。弱冠离家,如今几近耳耳顺之年才归来,心中的滋味难以言表。
他缓缓地走着,脚下的石板路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他这些年的经历。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个角落,回忆着曾经的点点滴滴。
船桨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微微摇摆的船身在平静的水面上荡出道道涟漪,就像男人此时的心境一样:宁静,而又思绪万千。
归乡前,许尔和本已做好打算,等回到家乡后,一定要去父母的坟前,好好地述说一下自己的思念之情和对他们不孝的悔恨。
该怎样去面对聚少离多的妻子呢?许尔和心中的思绪如同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这些纷乱的思绪,就像那密密的雨丝一般,缠绕在他的心头,让他感到有些烦闷和压抑。
然而,当他真正踏上故土,面对这片生养自己的恬静水乡时,许尔和那颗原本充满内疚的心,似乎在一瞬间得到了抚慰,变得平静了下来。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他儿时的记忆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归家的当晚,许尔和在酒席上与大儿子谈论起学问。他仔细地考究了大儿子和大孙子的学业,对其表现还算满意。但作为大夏传统的父亲,他还是开口训斥了孙子几句,希望他能够更加努力地学习。
只是看着儿子身旁的儿媳,他在发现原来大儿子再有几年也快要做爷爷了,他便心中感叹着开始沉默的品尝起了家乡的美食。之后,许尔和便与老妻一同回房休息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