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构思完成后,我立刻联系了华国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几天后,我来到了相关部门的办公大楼,与负责人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
“李主任,您好。” 我笑着伸出手,“这次来,主要是想跟您谈谈我们汪氏集团关于建立员工重疾养老制度的想法。”
李主任热情地握住我的手,笑着说:“汪总,您好。早就听说汪氏集团在企业管理方面有很多创新的想法,我很期待你的方案。”
我把方案递给李主任,详细地介绍了方案的内容和实施计划。李主任认真地听着,不时地在方案上做着标记。
“汪总,你的这个方案很有创新性啊。” 李主任看完方案后,抬起头看着我,“建立企业内部员工重疾养老制度,不仅可以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还可以为其他企业树立榜样,推动整个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过,这个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资金的管理和运作、制度的完善和调整等等。”
“李主任,您提出的问题确实很关键。” 我点了点头,“关于资金的管理和运作,我们打算成立一个专门的管理委员会,由公司、政府和员工代表共同组成,负责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关于制度的完善和调整,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制度进行优化和改进,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李主任听了我的回答,满意地点了点头:“汪董事长,你的考虑很周全。政府一直很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也一直在积极地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你的这个方案,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我们政府会给予大力支持。我们可以提供一部分资金支持,同时也会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扶持。”
李主任手指在方案上轻轻划过,目光停留在 “资金管理委员会” 那一页,眉头微蹙:“汪董事长,管理委员会三方组成的设想很好,但实际操作中还有细节要抠。比如政府代表的权责边界在哪?要是企业和员工代表在资金使用上有分歧,政府代表是拥有决策权还是仅监督权?另外,资金存进专项监管账户,利息归属该怎么定?这些看似小事,要是没说清楚,后续很容易产生矛盾。”
我早料到会有这样的疑问,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补充说明:“李主任,您提的这两点,我们已经做了细化。政府代表主要行使监督权,对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进行审核,没有决策权,这样能避免政府过度干预企业运营。至于利息,按资金来源比例分配 —— 企业出资部分产生的利息归资金池,用于提升补贴能力;员工预存部分的利息,按银行同期定期存款利率返还给个人,这样既保证资金池的可持续性,也能提高员工预存的积极性。”
李主任接过补充说明,仔细翻看后,又抛出一个更现实的问题:“现在各地的医保政策不一样,比如有些地方大病医保报销比例能到 70%,有些地方只有 60%。你们的‘差额补贴’模式,要是遇到员工跨地区就医,医保报销数据对接不及时,资金池补贴怎么发放?总不能让员工自己先垫付大笔费用吧?这会影响制度的实际效果。”
这个问题确实戳中了跨区域适配的痛点,我站起身,走到会议室的白板前,边画边解释:“我们考虑过这个问题,打算分两步解决。第一步,和省医保局合作,打通数据接口,员工在省内就医,医保报销后,剩余费用的数据会实时同步到我们的资金池系统,员工不用提交纸质材料,就能自动触发补贴发放,最快 3 个工作日到账。第二步,针对跨省就医的员工,我们设立‘临时垫付基金’,员工凭医院的预缴费用单据,可先向资金池申请 50% 的预补贴,等医保报销完成后,再补报剩余部分。这样能最大程度减轻员工的资金压力。”
李主任点点头,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又提出一个关键问题:“你们方案里说,要牵头成立‘民营企业重疾养老联盟’,这个联盟要是吸纳了不同行业的企业,比如制造业和互联网企业,员工的重疾发病率、年龄结构都不一样,缴费标准和补贴比例怎么统一?要是搞‘一刀切’,会让有些企业觉得吃亏;要是搞‘差异化’,又会增加管理难度,容易产生不公平的质疑。”
我微微一笑,这正是我想重点沟通的内容:“李主任,您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我们不打算搞‘一刀切’,也不会搞复杂的‘差异化’,而是采用‘基础 + 浮动’的模式。基础缴费标准和补贴比例统一,比如每月最低缴费 50 元,重疾补贴比例 80%,这是所有联盟企业都要遵守的。浮动部分则根据企业的行业特性调整,比如制造业员工重疾发病率比平均水平高 5%,企业每年可多缴 1% 的利润到资金池,相应的,员工的最高补贴额度可提高 10%;互联网企业员工年龄结构年轻,发病率低,企业可少缴 0.5% 的利润,员工补贴额度维持基础水平。这样既保证了联盟的统一性,又兼顾了不同行业的差异,还能鼓励企业做好员工健康管理,降低发病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