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划过集团年度就业贡献报告上 “186 名应届大学生、89% 新员工留存率” 的字样时,我正对着窗外的梧桐树出神 —— 这组数据背后,是 186 个年轻人的职业起点,也是汪氏集团作为本土企业的社会责任。
就在这时,助理轻叩门,低声说 “林浩被辞退” 的消息时,那组亮眼数据瞬间像蒙了层灰,林浩这个 “特例”,更像根细刺扎在心上,让我猛然意识到:数据光鲜的背后,藏着我们对新人培养的疏漏。
我立刻让秘书通知人力资源总监赵磊、各部门主管,下午两点召开专项会议。合上报告前,我在空白处写下 “职业认知偏差” 五个字,笔尖顿了顿 —— 我们总想着给年轻人提供岗位、搭建平台,却忘了帮他们校准 “职场价值观” 的罗盘,这才让 “整顿职场” 的口号,变成了个别年轻人任性妄为的挡箭牌。
下午两点,会议室里的空调风带着几分严肃。我将林浩的工作评估报告投影在大屏幕上,红色标注的 “多次拒绝工作安排、对同事冷嘲热讽、以‘整顿职场’为借口逃避责任” 格外刺眼。我手指轻轻点在屏幕上,语气沉下来:“各位,我们每年投入近百万做‘新员工成长计划’,从行业大咖讲座到一对一导师带教,目的是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可现在呢?林浩把‘任性’当‘个性’,把‘懒惰’当‘反抗’,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 —— 是我们的培养体系,漏了‘职业素养’这堂关键课。”
赵磊立刻起身,语气带着歉意:“汪董,之前入职培训确实侧重业务,比如产品研发流程、客户对接规范这些硬知识,职业素养只安排了两小时职场礼仪课,没想到会出这么大纰漏。” 我摇摇头,目光转向张姐 —— 林浩所在部门的主管,她脸上的疲惫藏不住,我轻声问:“张姐,你和林浩沟通过多少次?他对‘整顿职场’到底是怎么理解的?”
张姐叹了口气,声音带着无奈:“汪董,前后谈了四次。我每次都跟他说,‘整顿职场’是靠专业解决问题,比如发现流程漏洞就提优化方案,遇到不合理要求就理性沟通,不是耍脾气、撂挑子。可他总说‘现在 00 后都这么干’,还翻出网上那些‘拒绝加班就赢了’的文章跟我抬杠。上次让他改数据错误,他居然说‘你们老员工怕被新人超越,故意刁难我’—— 我当时真的又气又无奈。”
我拿起笔,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 “认知偏差”,笔尖划破纸页:“这就是核心!网络上的片面言论把‘拒绝不合理加班’扭曲成‘拒绝所有加班’,把‘反对职场 PUA’变成‘否定所有前辈建议’。我们必须拉年轻人一把,让他们明白:职场不是喊口号的地方,实力才是立足的根本。”
“汪董,我觉得还有‘沟通错位’的问题。” 市场部李主管突然开口,他手里攥着个笔记本,语气诚恳,“我们这代人习惯‘先做事、再提意见’,可现在的年轻人,更想‘先表达想法、再动手’。就像林浩,刚入职就想碰核心项目,其实是想证明自己,只是用错了方式 —— 他不知道,连基础数据都摸不透,怎么能做好核心工作?”
我眼前一亮,示意他继续。李主管翻开笔记本,指着一页记录说:“我们部门去年来了个新人叫小吴,刚入职就说‘客户调研流程太繁琐’,当时大家都觉得他‘眼高手低’。可他没抱怨,而是跟着老员工跑了两周市场,收集了 200 多份客户反馈,做了份优化方案,还找财务部门核对成本,最后真把调研时间缩短了 30%,效率提了 15%。这说明年轻人不是没想法,是我们没教他们‘怎么把想法落地’。”
“说得太对了!” 我放下笔,站起身走到会议室中央,语气愈发坚定,“林浩的愚蠢,在于他只有‘抱怨’,没有‘解决方案’;他的坏,在于把自己的懒惰包装成‘反抗’,还撺掇其他新人‘别听老员工的’。我们要做两件事:一是搭‘合理诉求通道’,让有想法的年轻人有地方发声;二是划清‘合理诉求’和‘无理取闹’的线,不能让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赵磊立刻掏出笔记录,抬头问:“汪董,您是想调整入职培训?比如加个‘职场价值观’模块?” 我摇摇头:“不止。要建‘导师 + 轮岗’双轨制 —— 每个新人配两个导师,一个教业务,一个教‘职场规矩’,比如怎么跟同事协作、怎么提建设性意见;前三个月让他们去销售、研发、客服轮岗,亲眼看看老员工怎么解决客户投诉、怎么赶项目进度,让他们知道‘职场清流’不是靠嘴说,是靠实干干出来的。”
“汪董,我有个顾虑。” 销售部王主管举手,他眉头皱着,“要是新人轮岗时还像林浩那样,拒绝干活、挑三拣四,怎么办?总不能一直迁就吧?” 我笑了笑 —— 这个问题我早想过,从抽屉里拿出一份草拟的表格:“这是‘新人行为准则评分表’,分‘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责任担当’三个维度,每个维度 20 分,每周由业务导师和轮岗部门主管一起打分。连续两周低于 60 分,就暂停轮岗,去‘职业素养强化班’—— 请心理咨询师和资深高管讲课,教他们怎么调整心态、怎么跟团队配合;要是强化班后还没改善,就按公司规定办,不能让少数人影响整个团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