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的曙光驱散了最浓重的黑暗,但网络上的喧嚣并未完全平息。区委宣传部和网信办联合发布的《情况通报》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沸腾的舆论漩涡,虽然未能瞬间平息所有质疑,却有效地遏制了谣言的进一步扩散,为真相的浮现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林溪几乎没有合眼。她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按照沈砚舟深夜部署的“反击路线图”,争分夺秒:
* 她将现场勘察的完整记录(签到表、专家工作照、居民访谈精选片段剪辑)整理成图文并茂的材料包;
* 她将自己那份饱受污蔑的方案中关于资金来源、风险评估的核心章节单独摘出,形成一份简洁有力的说明;
* 她第一时间拨通了陈伯的电话。电话那头的老人显然也看到了网上的风波,声音里充满了愤怒和担忧。林溪没有诉苦,只是诚恳地邀请他和另外几位有威望的老街坊作为“居民监督员”,全程参与后续的老槐树价值评估和纪念方案设计。陈伯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斩钉截铁地说:“林同志,你放心!我们这些老骨头眼睛不瞎!明天一早,我们就去工作组报到!”
当林溪将整理好的反击材料和居民监督员名单送到网信办和宣传部时,她的沉着、高效和材料本身的详实有力,让原本对她这个“风暴中心人物”持观望态度的工作人员也暗暗点头。
与此同时,沈砚舟的雷霆手段也在悄然进行。网信部门固定了“云川观察者”造谣传谣的证据,依法约谈了公众号负责人。在强大的法律和行政压力下,该公众号在当天中午发布了措辞含糊的“致歉声明”,并删除了那篇引发轩然大波的文章。虽然声明避重就轻,未能彻底澄清,但删除文章本身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两天后。在专项工作小组的协调和“居民监督员”陈伯等人的积极参与下,区文旅局和园林局加班加点,提前拿出了《南巷老槐树历史文化及集体记忆情感价值初步评估报告》的摘要版。这份报告用翔实的数据(树龄、生长状况、历史照片佐证)和大量生动的居民口述史记录,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棵老槐树对于南巷片区居民无可替代的情感价值和精神象征意义。
林溪抓住时机,在沈砚舟的默许和宣传部门的支持下,组织了一场小范围的媒体沟通会。她没有回避风波,开场就直面质疑:“近期关于‘根脉印记’计划的讨论,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公众的关切和透明沟通的重要性。” 她语气平和而坚定。
随后,她展示了评估报告的摘要、专项小组及居民监督员的工作照片、以及那份被断章取义的方案中关于资金来源和风险控制的完整说明。她重点介绍了“居民监督员”机制,并请陈伯代表居民发言。
陈伯面对镜头,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朴素的真情:“这棵老槐树,是我们南巷几代人的根。林同志他们做的这个事(指评估和纪念计划),不是作秀,是真心实意想给我们这些老住户留个念想!说她是作秀、拍马屁?放屁!她熬了多少夜,跑了多少腿,我们都看在眼里!那些在网上乱嚼舌根的,良心让狗吃了?” 老人的愤怒和发自肺腑的维护,比任何官方声明都更有力量。
沟通会的内容被多家本地媒体客观报道。完整的事实、居民的证言、林溪坦诚的态度和专业的表现,如同阳光穿透乌云,迅速驱散了笼罩在她身上的污名阴霾。舆论风向开始逆转,支持和理解的声音逐渐占据上风:
* “原来是这么回事!支持保留城市记忆!”
* “那个老伯说得对,人家小姑娘确实在做事。”
* “有居民监督参与,这个做法挺好,公开透明。”
* “之前骂人的是不是该道歉?”
舆情危机,在沈砚舟的果断决策和林溪的坚决执行、以及关键事实的支撑下,被成功化解。林溪不仅洗刷了污名,更因为在危机中展现出的坚韧、专业和与居民的真诚互动,意外地在南巷居民心中赢得了极高的口碑和信任,甚至在区里一些原本对她持怀疑态度的干部眼中,形象也大为改观。她不再是那个靠“关系”进来的花瓶,而是一个能在风暴中挺直脊梁、做实事的年轻干部。
一周后,在区里一次重要的阶段性工作总结会上。沈砚舟在总结旧城改造项目近期工作时,特别提到了南巷片区的进展和舆情应对。他没有长篇大论表扬林溪,只是在提及“根脉印记”计划时,用一贯沉稳的语气说:
“……在推进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杂音和干扰,但专项工作小组顶住压力,坚持依靠群众、公开透明,不仅顺利完成了阶段性评估任务,更探索出了一条在重大项目中强化人文关怀、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的有效路径。负责具体联络协调的林溪同志,在压力面前展现了年轻干部应有的担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看似平淡的几句话,在体制内却有着极重的分量。这是沈砚舟在公开场合,对林溪工作能力和应对危机表现的正式肯定!会场内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坐在后排角落的林溪身上。有惊讶,有审视,有羡慕,也有张宏眼中难以掩饰的阴鸷和挫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