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掀起的舆论海啸迅速平息,创元资本的恶名响彻商界,其商业帝国在调查和舆论的双重打击下摇摇欲坠。钱卫东锒铛入狱,等待法律的严惩。笼罩在云川区委头顶的阴霾终于被彻底驱散,阳光重新洒落在指挥部忙碌的走廊里。
林溪的回归,如同给高速运转的机器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综合协调组办公室恢复了往日的紧张有序,甚至比以往更添了几分锐气。洗刷冤屈的经历,非但没有磨灭她的斗志,反而淬炼出一种更加沉稳坚韧的气场。她迅速投入工作,梳理着停职期间积压的事务,将全部精力都倾注到产业园区建设上。
核心研发中心工地,事故的痕迹早已被彻底清除。新的设计方案由省设计院顶尖团队操刀,经过了最严苛的第三方审查。施工方和监理单位也换成了资质过硬、信誉卓着的国字头企业。此刻,工地上机器轰鸣,打桩机发出沉闷而有力的声响,巨大的基坑轮廓初现,象征着云川产业转型真正意义上的“破土动工”。
沈砚舟站在工地旁临时搭建的观礼台上,望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他依旧是那个沉稳如山、目光如炬的沈书记,但眉宇间似乎少了几分紧绷的冷峻,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松弛。林溪站在他身侧稍后的位置,同样注视着这片孕育希望的工地。两人之间保持着得体的距离,公事公办的交流流畅而自然,仿佛那场风暴从未发生。只有偶尔目光交汇时,那瞬间的停顿和眼底深处一闪而过的微光,泄露着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与等待。
“资金到位后,工程进度能保证吗?”沈砚舟问负责现场的工程师。
“沈书记放心!省创投的首批资金和区财政的配套都已到位,材料供应充足,施工队伍三班倒,保证按计划,不,争取提前完成研发中心主体结构!”工程师信心满满。
沈砚舟点了点头,目光转向林溪:“招商工作要同步提速。研发中心是‘梧桐树’,要尽快引来真正的‘金凤凰’。”
“是,沈书记。”林溪立刻回应,手中平板电脑上显示着最新的招商进展,“我们筛选的首批目标企业名单已经确定,重点集中在高端精密制造、新材料和智能控制系统领域。下周开始,由我带队,分批次前往长三角、珠三角进行精准对接。有几家德资和日资的隐形冠军企业,对我们的研发环境和政策包很感兴趣,表达了初步考察意向。”
她的汇报条理清晰,目标明确,充满了实干家的笃定。沈砚舟看着她专注的侧脸,阳光下,她额角那道早已愈合的疤痕几乎看不出来,只有他知道那里曾经历过怎样的惊心动魄。他心中微动,一种难以言喻的欣慰和骄傲悄然滋生。
“很好。”沈砚舟的声音沉稳依旧,却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度,“放手去做。需要什么支持,直接提。”
“明白。”林溪应道,目光依然停留在平板的数据上,嘴角却几不可察地弯了一下。
工地视察结束,返回区委。刚走进指挥部大楼,就遇到宣传部的同事小杨。小杨看到林溪,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随即快步走过来,有些局促地说:“林组长,那个……之前网上那些乱七八糟的话,您千万别往心里去!我们都不信的!您的能力和人品,大家有目共睹!”
林溪微微一怔,随即展露出一个真诚而坦然的笑容:“谢谢小杨。都过去了。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实干。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把园区建好,用成绩说话,对吧?”
小杨被她明朗的态度感染,重重地点头:“对!林组长说得对!”
看着小杨释然离开的背影,林溪心中一片澄澈。她知道,类似的场景或许还会发生,但清者自清,行动是最好的回应。她不需要刻意解释什么,时间和成绩会抹平一切裂痕。
傍晚,处理完最后一份文件,林溪准备下班。刚走出办公室,就看到沈砚舟的秘书等在走廊。
“林组长,”秘书递过来一个牛皮纸文件袋,“沈书记让我交给您的,关于下周去沪市对接的那家航空材料企业的补充背景资料和分析报告,他说您可能会用到。”
“谢谢。”林溪接过文件袋,有些意外。这家企业是她招商名单里的重点攻坚对象,技术壁垒高,合作门槛也高,背景确实复杂。她正打算今晚加班再深入研究一下。
回到租住的小屋,林溪打开文件袋。里面果然是一份装订整齐、内容详尽的报告,远超她所掌握的公开信息,显然是动用了某些特殊渠道获取的内部评估和行业分析,价值极高。在报告的最后一页,夹着一张便签纸。上面没有抬头,没有落款,只有一行力透纸背、熟悉到骨子里的字迹:
“此项目技术壁垒虽高,但突破后对我区产业链升级意义重大。可尝试以联合研发中心共建为切入点,政策可突破常规。大胆谈。笔。”
“笔?”林溪的目光落在那个字上,心中了然。这既是鼓励(大胆谈),也是一个微妙的暗示——这支笔,代表着决策的权力,也代表着他对她毫无保留的支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