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砚舟的车如同沉默的守护兽,静静停在实验室外的阴影里。车窗降下一半,他并未看向实验室大楼,目光落在远处虚无的夜色中,指间夹着的烟燃了半截,猩红的光点在黑暗中明灭。
他没有打扰她,只是以这种方式告诉她:我在这里。
实验室内,林溪眼中的短暂波动已彻底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冰封般的冷静。她回到主控台,仿佛刚才那个短暂的休憩和拥抱从未发生。
“陈博士现在的位置和状态?”她的声音平稳无波,听不出一丝情绪。
监控小组负责人立刻汇报:“陈博士仍在三号实验室,正在进行日常的数据复核工作,情绪稳定,通讯设备无异常外联。”
“继续监控,记录所有操作细节和微表情变化。”林溪下令,目光转向另一组,“对破译出的非法指令和参数代码的分析进度?”
“正在进行深度溯源比对,尝试匹配KBR公司或其他境外机构已知的技术特征库。对方加密手段很高明,核心payload部分仍无法完全解析……”
“加大算力投入,联系我们在苏黎世联邦理工的合作实验室,借用他们的超算资源进行模式匹配,就以……新型加密算法研究的名义。”林溪迅速做出决断,既推进调查,又避免了打草惊蛇。
一条条指令清晰、冷静地发出,整个团队在她的带领下,像一台精密而高效的机器,重新全速运转起来,目标明确——锁定内鬼,解析阴谋。
时间在键盘敲击声、数据流奔腾声和压抑的呼吸声中悄然流逝。
凌晨三点,是最容易感到疲惫和松懈的时刻。
一直专注于屏幕的林溪,眼角的余光忽然瞥见代表陈炜那个监控画面的一个小小异动——他放在桌面上的左手,食指极轻地、有规律地叩击了三次桌面,动作细微得几乎像是无意识的习惯。
但这个细微的动作,却让林溪的瞳孔骤然收缩!
她立刻调出之前陈炜接受她问话时的监控录像回放。画面放大,慢放——在她突然问起KBR团队和沃纳博士时,他的左手食指,同样做出了一个极其轻微、几乎无法察觉的三次叩击动作!
一次是偶然,两次呢?
这是一种极度紧张或需要思考时无意识的行为,还是……某种下意识的信号传递习惯?或者,是更糟糕的——一种极其隐蔽的联络暗号?
“音频组!”林溪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立刻分析陈炜所有公开场合和单独时的环境音频,重点筛查是否存在特定频率、常人听觉范围外的超声波信号,或者极其轻微的、有规律的叩击声、电流声!同步比对实验室及周边区域的电磁波谱监测记录,寻找同一时间点的异常波动!”
这个命令非常规且极其细致,团队成员虽有些诧异,但立刻执行。
新的调查方向被打开,如同在密林中开辟了一条新的小径,不知通向何方,却可能柳暗花明。
等待结果的过程令人焦灼。林溪站起身,在主控室里缓缓踱步,大脑飞速运转。如果陈炜真的在用某种极其隐蔽的方式与外界联络,那他会将信息传递到哪里?接收方又是谁?
她再次走到巨大的观测窗前,看着楼下那辆依旧亮着双闪的车。沈砚舟还等在那里,像一个沉默的锚,稳定着她这片正经历着惊涛骇浪的海域。
似乎心有灵犀,就在她看下去的瞬间,手机屏幕亮了。
沈砚舟发来一条消息,没有文字,只是一个简单的系统自带表情: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
一股暖流悄然漫过心田。他什么都没问,却用这种方式提醒她休息,告诉她他还在。
林溪深吸一口气,回复了一个「OK」的手势。
刚放下手机,音频组的负责人就带着一脸震惊和兴奋冲了过来:“林博士!有发现!在陈炜两次出现手指叩击动作的时间点前后,我们都在环境音频中捕捉到了极其微弱、但频率完全一致的特定超声波脉冲信号!持续时间很短,像是某种触发或确认信号!而且,电磁波谱记录显示,同一时间点,实验室区域的背景电磁场有极其细微的异常扰动,源点模糊,但大致方位……指向陈炜所在的实验区!”
果然!
林溪的心脏重重一跳。陈炜果然有问题!他不仅参与了阴谋,还拥有并使用了极其先进的隐蔽通讯手段!
“能追踪信号接收方吗?”她急问。
“信号太微弱,发射源似乎也做了定向和屏蔽处理,无法精确定位。但信号模式已经记录下来了,如果能找到发射装置……”
“立刻组织可信人手,以安全巡检为名,对陈炜的办公区、个人物品储物柜以及他经常活动的区域进行秘密检测!注意,绝不能引起他的任何怀疑!”林溪压低了声音,语气斩钉截铁。
一场无声的、在当事人毫不知情下的搜查悄然展开。
林溪坐回主控椅,目光再次投向监控画面中的陈炜。他依旧在认真工作,对即将到来的风暴毫无察觉。林溪的心情复杂难言,失望、愤怒、警惕交织在一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