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盛夏来得猛烈,热浪笼罩着整个城市。在星启资本的会议室内,空调全力运转,却依然压不住讨论的热度。
“东南亚市场的文化差异比预期更大。”张薇指着投影屏幕上的数据,“特别是在宗教敏感地区,我们的情感验证算法需要进一步本地化。”
苏映真专注地记录着:“我需要当地文化专家的支持,不能仅靠数据调整。”
沈星宇点头:“我已经联系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合作团队,他们愿意提供学术支持。”他切换幻灯片,“同时,欧洲市场反馈良好,特别是艺术文化交流板块增长迅速。”
会议持续到傍晚,当最后一项议题讨论完毕,团队成员陆续离开后,星宇和映真才得以稍作休息。
“累了吗?”星宇关切地问,为映真倒了杯水。
映真揉揉太阳穴:“有点。但值得——平台日活用户已经突破十万了,比预期快了三倍。”
星宇微笑:“这都是你的技术架构的功劳。”
“是我们。”映真纠正道,眼中带着温暖的笑意。
这对搭档的关系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悄然发生了变化。从纯粹的工作伙伴,变成了彼此信任依赖的伴侣。虽然都忙于事业,但每个周末都会抽出时间共度——有时是简单的一餐饭,有时是博物馆参观,甚至只是一起在办公室加班。
“下周我要去新加坡出差,与国立大学团队见面。”星宇查看日程,“你愿意一起去吗?正好可以实地考察当地文化环境。”
映真略作思考:“我需要调整一下实验安排,但应该没问题。”她突然想起什么,“对了,我父母下个月要来北京,想正式请你吃顿饭。”
星宇感到一丝紧张:“正式见面?”
映真轻笑:“别担心,他们已经很欣赏你了。特别是父亲,经常在餐桌上引用你的观点。”
这个消息让星宇既期待又忐忑。与苏大使夫妇的正式会面,意味着他们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与此同时,在成都,沈玥的军史馆项目进入了关键阶段。她已完成大部分创作,正在做最后的修改和完善。
陆远航作为项目联络人,经常来看望进度。两人的关系在这些共同工作的日子里越发亲密,虽然谁都没有明确说什么,但那种默契和理解已经不言而喻。
一个周末的下午,陆远航来到沈玥的工作室,带来一个消息:“上级对项目很满意,想增加一个主题展区——聚焦现代军人的多面生活。”
沈玥眼睛一亮:“这个主题很好!可以展现军人不仅是保家卫国的战士,也是儿子、父亲、朋友...”
“正是这个意思。”陆远航点头,“但时间很紧,下个月就要开展。”
沈玥毫不犹豫:“我可以完成。但需要更多素材——不同兵种、不同岗位的军人日常生活。”
陆远航思考片刻:“有个机会。下周部队组织家庭日活动,邀请军属参观营地,体验军人生活。你可以作为特邀艺术家参加,收集素材。”
沈玥欣喜地答应,但随即想到一个问题:“家庭日...你会参加吗?”
陆远航略微迟疑:“我会作为组织者之一参与。”他停顿一下,“我父母也会来。”
这句话让沈玥心跳加速。见父母,这在任何文化中都是关系进阶的重要标志。
家庭日那天,阳光明媚。军营里一改往日的严肃,充满了欢声笑语。军属们参观营房、观摩训练、体验军事项目,气氛热烈融洽。
沈玥带着素描本,穿梭在人群中,捕捉着那些温馨瞬间:老兵父亲教小儿子站军姿、年轻士兵为妻子细心调整装备、小女孩坐在坦克上兴奋地拍照...
最让她动容的是看到陆远航与父母的互动。一向严肃的他在父母面前显得温和许多,细心搀扶着年迈的父亲,耐心解答母亲的各种问题。
“小陆,来给你介绍一下。”陆远航的母亲注意到沈玥,主动招手,“这位是沈画家,正在为我们军史馆创作。”
沈玥有些紧张地上前问候:“叔叔阿姨好,我是沈玥。”
陆母亲切地拉着她的手:“远航提起过你,说你的画很有灵魂。”她眨眨眼,“没想到人这么年轻漂亮。”
陆父则更加务实:“听说你是云川区林溪的女儿?心桥网络是个好项目,帮助了很多退役军人就业。”
沈玥惊讶于陆父对心桥网络的了解,交谈中得知他退休前在民政部门工作,专门负责退役军人事务。
“科技应当服务于人,你母亲做到了。”陆父赞许地说,“希望你用画笔也能传递同样的温度。”
这一天,沈玥不仅收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更对陆远航的成长背景有了深入了解。她看到的是一个更加立体的人,而不只是那个严肃认真的军官。
活动结束后,陆远航送父母离开,然后找到沈玥:“今天收获如何?”
“超出预期。”沈玥真诚地说,“谢谢你给我这个机会。你的父母很可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