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小礼堂举行了简朴的庆功会,
表彰在破获“掌柜”和“影子”案件中的有功人员。
沈棠、高峰、林虎、杨雪等人都在列。
会场气氛热烈,领导讲话,掌声阵阵。陆铮亲自给沈棠戴上了大红花,台下的人们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然而,坐在台上的沈棠,看着台下欢庆的人群,心里却莫名地萦绕着一丝不安。
太顺利了。
从发现王政委的异常,
到引出“影子”秦教授,
再到设局抓捕,虽然过程有波折,
但关键环节似乎都太过“恰到好处”。
尤其是“影子”秦教授,他如此轻易地就相信了那个伪造的入口,
并且那么“配合”地留下了安装中继器的证据……这和他之前表现出的谨慎狡猾,似乎有些矛盾。
“也许是我多心了。”
沈棠在心里对自己说,
努力将那一丝疑虑压下去,
脸上露出符合场景的微笑。
但她没有注意到,台下人群中,
负责文物仓库管理的老管理员赵师傅,
眉头微蹙地看着受表彰的众人,嘴唇动了动,
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还是低下头,默默鼓着掌。
他记得,秦教授之前以研究为名,
借调过几件最不起眼的陶罐碎片和铜钱,
说是要碳十四测定和拓印纹饰,手续齐全,他也没多想。
只是这两天清点库房,他总觉得那几件东西……好像有哪里不太对劲,具体又说不上来。
庆功会后,生活似乎回归了正轨。
科研任务繁重,
“天眼”系统的优化升级进入关键阶段,
沈棠和团队日夜忙碌。
陆铮和高峰则投入了繁重的善后工作和内部安全强化中,
对“掌柜”和“影子”的审讯也在持续,但两人口风极紧,进展缓慢。
偶尔闲暇时,
沈棠还是会想起秦教授案件中的一些细节。
她独自在实验室里,对着当时“影子”在假洞口安装中继器的照片和信号记录反复查看。
那个中继器的型号很先进,功能明确,
但……它真的值得“影子”如此冒险,
亲自潜入一个不确定真伪的“工事”去安装吗?
以他的级别和能力,有没有更安全、更隐蔽的传递信息方式?
她把自己的困惑跟陆铮提过一两次。
陆铮安慰她:“棠棠,案子已经结了,证据确凿。你可能太累了,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现在重点是确保基地绝对安全,推进项目。”
连杨雪也觉得沈棠是连续破获大案后精神过于紧绷,劝她多休息。
沈棠看着丈夫和战友关切的眼神,点了点头,没有再坚持。
或许,真的是自己多虑了。
她将那份疑虑暂时封存在心底,重新投入到紧张的研究工作中。
日子一天天过去,基地各项工作有条不紊。
后山的考古发掘工作,
在“影子”案后,由新来的、经过严格审查的省考古队正式接手,
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偶尔有一些小的发现,都属于正常的考古范畴。
文物仓库里的东西,
除了老赵师傅偶尔会觉得那几件被“影子”动过的器物有点“说不出的别扭”外,
也无人深究。
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
然而,真正的暗流,
正在这平静的表面下涌动。
那些被“影子”秦教授以研究之名“借”出又“归还”的文物,
其实已经被他用极高明的手段掉了包!
真品早已通过他精心策划的、不为人知的渠道,悄悄转移出了基地,流向了境外。
而仓库里留下的,是几乎可以乱真、但细究之下材质和年代感略有差异的仿制品。
这个秘密,如同一个定时炸弹,在等待着引爆的时机。
一个月后,
京都某权威文物鉴定机构的几位专家,
应邀来基地对近期考古发现进行最终鉴定和定级。
这是早就安排好的例行工作,谁也没有在意。
鉴定工作在基地招待所的会议室进行。
当专家们看到那几件由“影子”经手过的“重要文物”时,起初还频频点头,称赞保存完好。
但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经验极其丰富的老专家,
拿起一件青铜残片,对着灯光仔细看了半晌,又用手轻轻摩挲感受其质地,脸色渐渐凝重起来。
他放下残片,又拿起另一件陶罐碎片,
反复端详,甚至用放大镜观察了边缘和孔隙结构。
最后,他抬起头,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和严肃,对陪同的基地领导和省考古队的负责人说:
“同志,这几件东西……不对啊。”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
老专家沉声道:
“这青铜的锈色,浮在表面,没有深入肌理,像是做旧的。
这陶片的胎质和火候,也与标注的年代特征有细微出入……如果我没看错,这几件,是高仿品!而且仿制水平极高,几乎乱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